Nakamoto Coefficient: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中级4/3/2025, 3:28:48 AM
Nakamoto Coefficient 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了解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计算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在区块链安全与治理中的应用,确保去中心化网络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一、去中心化与区块链的核心价值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它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抗审查能力与公平性,使交易记录和决策权不依赖于单一机构,而是由多方共同维护。相比之下,传统中心化系统(如银行、社交媒体、云端服务)虽然运行效率较高,却面临 单点故障(SPOF)、数据垄断、审查风险与高信任成本。例如,银行可以限制资金存取,社交平台可随时删除内容,而云端供应商的技术故障可能导致大规模服务中断。这些风险促使区块链技术的兴起,透过去中心化架构来减少对单一权威的依赖,提升系统的透明度与安全性。

然而,去中心化并非绝对,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实现方式。某些区块链可能由少数矿池掌控算力,或由少数验证者控制质押权重,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降低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与公平性。因此,如何衡量一个区块链真正的去中心化程度,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akamoto Coefficient(中本系数) 应运而生。它是一个用来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表示控制网络运作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数值越高,代表系统的权力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表示权力过于集中,区块链容易受到攻击或操控。例如,在某些区块链网络中,若仅需 3 个矿池联合起来即可掌控超过 51% 的算力,那么该系统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为 3,代表其去中心化程度较低。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计算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块链安全与公平性的影响。

二、Nakamoto Coefficient 是什么?为何重要?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与起源

在区块链的发展过程中,「去中心化程度」并非一个绝对概念,而是存在不同的实现程度。为了量化这一特性,Nakamoto Coefficient(中本系数) 应运而生。它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由 巴拉吉·斯里尼瓦桑(前 Coinbase CTO)与 利兰·李 提出,以比特币创始人 中本聪 命名。

Nakamoto Coefficient 表示影响或控制区块链关键组件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这些关键组件包括:

  • PoW 链的矿池
  • PoS 链的验证者
  • 节点运营者
  • 区块链治理参与者(如 DAO 或代币持有者)

换句话说,Nakamoto Coefficient 代表「至少需要多少个独立的参与者联合起来,才能影响或攻击该区块链系统」。数值越高,代表区块链的权力分布越分散,安全性与抗审查能力越强;数值越低,则表示控制权较集中,系统更容易受到攻击或操控。

Nakamoto Coefficient 与 51% 攻击的关系

Nakamoto Coefficient 与 51% 攻击(51% Attack) 概念相似,但涵盖范围更广。

  • 51% 攻击主要适用于工作量证明(PoW) 区块链,当某一方控制超过 50% 的算力时,即可单方面控制交易验证、发动双重支付攻击,甚至重组区块链历史。
  • 中本系数 则不仅考虑算力集中度,还考虑节点控制权、治理权、质押权重等因素,适用于 PoW、PoS 及 DPoS 等各种区块链共识机制。

举例来说,在典型的 PoS(权益证明) 网络中,若某些验证者控制超过 33.33%(三分之一)的质押权重,则他们可联合起来阻止区块链达成共识,导致区块链无法新增区块,甚至影响治理决策。因此,若某条区块链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为 10,表示至少需要 10 个独立的验证者联合起来,才能影响该链的正常运作。若此数字过低,则该区块链容易受到中心化控制,影响其安全性与公平性。

为何 Nakamoto Coefficient 重要?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去中心化,它带来更高的安全性、更强的抗审查能力,以及更低的信任风险。然而,如果少数实体能够轻易控制区块链,就会带来以下风险:

  1. 降低安全性
    • 当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时,少数矿池或验证者可联合发动攻击,例如 51% 攻击 或恶意阻止交易确认。
  2. 削弱抗审查能力
    • 若少数节点掌握交易验证权,则他们可选择性地封锁特定交易,影响区块链的开放性与自由性。
  3. 增加单点故障风险(SPOF)
    • 若控制权集中于少数实体,一旦这些实体遭骇客攻击、监管打压或发生技术故障,则整条区块链可能会面临停摆风险。
  4. 影响治理公平性
    • 若治理决策由少数验证者或代币持有者控制,他们可透过投票影响协议变更,甚至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而忽视社群利益。

这些风险显示 去中心化程度的衡量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区块链能否实现公平、安全运行的关键。

Nakamoto Coefficient 并非衡量去中心化的唯一标准

然而,较高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虽然表示区块链的控制权较为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中心化。除了 Nakamoto Coefficient 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包括:

  • 地理集中度(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 若区块链网络的大部分矿工、验证者或节点运营者集中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即使 Nakamoto Coefficient 较高,仍可能受到当地政策变动、基础设施不稳定,或政府监管影响。
    • 例如,以太坊的许多验证者位于美国,若美国政府对 PoS 验证者施加更严格的法规,则可能影响网络的运行。
  • 基础设施中心化(Infrastructure Centralization)
    • 若大多数节点运行于少数云端服务供应商(如 AWS、Google Cloud),则即使控制权分散,仍可能面临基础设施层面的单点失效风险。
    • 例如,若 AWS 服务发生大规模中断,可能导致大量区块链节点离线,影响网络运行。
  • 外部影响(External Influences)
    •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不仅受技术影响,也受到法规压力、政府干预、企业联盟 的影响。
    • 例如,某些区块链在技术上是去中心化的,但如果其核心开发团队或主要持币者受监管机构或企业影响,则仍可能影响决策独立性。例如,USDT(Tether)虽然基于区块链运行,但其发行及储备控制权仍集中于 Tether 公司,使其受监管影响的可能性较高。

这些因素显示,去中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Nakamoto Coefficient 只是衡量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评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时,不仅要关注 Nakamoto Coefficient,也需考量节点地理分布、基础设施依赖度及外部影响等因素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的风险

当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时,区块链容易受到中心化控制,导致以下风险:

  • 51% 攻击(PoW 链)
    • 若少数矿池掌握过半算力,可操控交易验证、发动双重支付攻击,甚至重组区块链历史。
  • 治理操控(PoS 链)
    • 若少数验证者或代币持有者掌控超过 50% 的投票权,他们可影响协议变更,甚至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 降低去信任性(Trustlessness)
    • 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依赖单一机构」,但若控制权过于集中,用户反而必须信任少数实体,而非信任整个网络机制。
  • 削弱抗审查能力(Censorship Resistance)
    • 当少数验证者控制交易确认权时,他们可选择封锁某些交易,影响用户的金融自由。

这些风险凸显出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重要性。为确保区块链的 去中心化程度足够高,除了设计公平的共识机制外,也需要透过 Nakamoto Coefficient 来量化其实际运作情况,并根据数据进行监测与优化。

三、如何计算 Nakamoto Coefficient?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计算方式取决于区块链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共识机制(如 PoW、PoS)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整体计算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用的衡量维度

不同的共识机制决定了权力的分布方式,进而影响 中本系数 的高低:

  • 工作量证明(PoW):以矿池的算力集中度作为衡量标准,确保区块链不受少数矿池控制。
  • 权益证明(PoS):透过验证者的质押权重来计算影响力,确保质押机制的公平性与安全性。
  • DPoS(委任权益证明):如 EOS 和 Solana 这类采用 DPoS 机制的区块链,验证者的数量通常是固定的,因此 中本系数 受到更大的限制,可能会比 PoW 或 PoS 低。区块链的不同部分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去中心化,因此必须针对其核心影响因素进行计算。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衡量维度:
  • 节点运营者:评估影响区块同步与网络稳定性的最小节点数量,确保网络的分散性。
  • 治理机制:计算能决定投票结果的最小投票权数量,确保决策不受少数参与者垄断。
  • 开发贡献:分析核心开发团队对程式码库的影响力,确保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不依赖于单一开发组织。

2. 计算影响力集中度

一旦选定衡量维度,下一步是计算影响力的集中程度:

  1. 根据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例如,在 PoW 中,排序各大矿池的算力;在 PoS 中,排序验证者的质押比例。
  2. 累积影响力,直到达到关键门槛:
    • PoW 链:计算前 氮 个最大的矿池,其算力总和是否超过 51%。
    • PoS 链:计算前 氮 个验证者的质押总量是否超过 33.33%(导致共识机制受影响)。
    • 治理机制:计算前 氮 大投票权持有者是否足以影响所有治理决策。

3. 确定 Nakamoto Coefficient 值

当影响力总和达到某个门槛时,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 N 即为 Nakamoto Coefficient。

  • 若只需 3 个矿池即可控制 51% 的比特币算力,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3。
  • 若只需 5 个验证者即可影响 33.33% 的 PoS 质押权重,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5。
  • 若 DAO 中的前 7 大投票权持有者可决定所有治理提案,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7。

该数值越大,代表影响力的分布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该区块链的控制权过度集中,安全性较低。

Nakaflow:视觉化 Nakamoto Coefficient 之网站

Nakaflow 这个网站可看各大 POS 区块链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该网站是根据控制质押代币的可用数据(例如 Chainflow 等个体验证器运营商和 LIDO 等权益池)来计算 Nakamoto 系数。


图、Nakaflow 网站上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资讯
(资料来源:https://nakaflow.io/)

透过此网站,可看出不同区块链之间的去中心化设计的差异,例如:Polkadot 具有更高的 Nakamoto 系数,表明其验证者之间的去中心化程度更高。 Polkadot 使用提名权益证明 (NPoS) 来确保验证者的分布更加平衡。 Aptos 的 Nakamoto 系数相对较低,表明验证者集更加集中,但仍远高于一些传统区块链。

四、影响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关键因素

Nakamoto Coefficient 反映了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影响其数值的关键因素包括共识机制、经济诱因以及网络安全性。除了上述所提及过的「共识机制」,还有下列因素亦会影响 Nakamoto Coefficient。

1. 经济诱因

区块链系统的经济设计会影响验证者的集中度,进而影响 中本系数:

  • 若多数验证者或矿工属于少数大型机构,则决策权集中于这些机构,导致 中本系数 较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下降。
  • 若系统设计能提供足够的经济诱因,吸引更多独立参与者加入并维持节点运营,则验证者的分布会更为分散,提高 中本系数。

2. 网络安全与攻击风险

区块链的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程度息息相关,以下因素可能影响 中本系数:

  • 51% 攻击风险:当 中本系数 过低时,攻击者只需控制少数关键节点,即可影响区块链的决策,提高网络被恶意操纵的风险。
  • 节点运营门槛:若参与运行节点的技术或经济门槛过高,可能会限制能够参与共识的实体数量,导致去中心化程度降低,使 中本系数 下降。

五、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应用

中本系数 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多个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区块链安全评估
    Nakamoto Coefficient 可用于评估区块链网络的抗攻击能力。当该数值较低时,表示控制区块链决策所需的节点数较少,区块链更容易受到 51% 攻击 或 寡头垄断 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或选择区块链时,可透过分析 Nakamoto Coefficient 来判断其去中心化程度与安全性。像是在 2019 年,以太坊经典(ETC)因 Nakamoto Coefficient 较低,曾遭遇 51% 攻击,导致数百万美元的交易被重组,这证明了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会增加区块链被操控的风险。

  2. 治理机制设计与优化
    在 权益证明 和 分布式权益证明 等机制下,决策权往往取决于验证者的质押比例或选举方式。监测 中本系数 可帮助开发团队与社群发现中心化趋势,进而调整质押规则、投票机制或增加经济诱因,以提升决策权的分散度。

  3. 公链与侧链的比较与选择
    开发者和投资者在选择区块链平台时,可透过 中本系数 来比较不同公链或侧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例如,在 DeFi、NFT 和 GameFi 领域,较高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代表平台运作较不易受到单一实体操控,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透明的环境。

  4. 监管与合规评估
    随着区块链监管政策逐步成形,监管机构可透过 Nakamoto Coefficient 评估某条区块链是否过于中心化,以判定其是否符合去中心化的标准。例如,一条链若具有极低的 Nakamoto Coefficient,可能会被认为更接近于传统中心化系统,需符合相应的监管规范。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起诉 Ripple(XRP),认为其高度中心化,因为 Ripple 公司本身持有大量 XRP 代币,且拥有影响网络运行的高度决策权。如果 XRP 网络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更高,验证者分布更广,SEC 可能不会将其视为由单一实体控制的资产,从而降低合规风险。

  5. 促进去中心化发展
    透过监测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变化,社群与开发者可以追踪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趋势,并透过调整共识机制、降低节点参与门槛、分散权益质押等方式,提高去中心化程度,确保区块链符合长期去中心化发展的目标。


图、X 上讨论 Cardano 是否会成为第一个 Nakamoto Coefficient 破 100 的加密货币
(资料来源:https://x.com/adahandle/status/1900247129144385897/photo/2)

六、结论

Nakamoto Coefficient 是区块链领域中衡量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区块链的安全性、抗审查能力与治理公平性。数值越高,代表区块链的控制权分布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表示控制权过于集中,区块链容易受到操控与攻击。

然而,Nakamoto Coefficient 并非唯一衡量去中心化的标准,地理集中度、基础设施依赖与外部影响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在评估区块链时,我们应该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而非单纯依赖 Nakamoto Coefficient。

展望未来,提升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可行路径将更多依赖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 例如,Polkadot 采用的提名权益证明(NPoS)机制,透过提名人将质押权分散给多个验证者,有效降低权力集中风险;Ethereum 的分片(Sharding)机制也有助于扩展节点参与、提升网络多样性。除此之外,推动家庭节点(home staking)与降低节点运营门槛,可吸引更多独立参与者加入网络,减少大型质押服务主导的情形。其他像 Avalanche 的 Subnet 架构与 Cosmos 的多链模组化设计,也透过分散治理与验证权力,提供更多去中心化弹性。这些案例皆说明,从共识机制优化、节点设计、基础设施分散,到治理架构革新,都是未来提升 Nakamoto Coefficient、强化去中心化发展的实际路径。

随着这些技术与制度逐步成熟并被广泛采用,我们有机会打造出真正抗操控、抗审查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生态系统,回归去中心化精神的本质与愿景。


图、Ethereum 的分片机制
(资料来源:https://www.gate.io/zh-tw/learn/articles/what-is-sharding/64)

المؤلف: Tomlu
المترجم: Piper
المراجع (المراجعين): KOWEI、Pow、Elisa
مراجع (مراجعو) الترجمة: Ashley、Joyce
* لا يُقصد من المعلومات أن تكون أو أن تشكل نصيحة مالية أو أي توصية أخرى من أي نوع تقدمها منصة Gate.io أو تصادق عليها .
* لا يجوز إعادة إنتاج هذه المقالة أو نقلها أو نسخها دون الرجوع إلى منصة Gate.io. المخالفة هي انتهاك لقانون 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وقد تخضع لإجراءات قانونية.

Nakamoto Coefficient: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中级4/3/2025, 3:28:48 AM
Nakamoto Coefficient 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了解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计算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在区块链安全与治理中的应用,确保去中心化网络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一、去中心化与区块链的核心价值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它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抗审查能力与公平性,使交易记录和决策权不依赖于单一机构,而是由多方共同维护。相比之下,传统中心化系统(如银行、社交媒体、云端服务)虽然运行效率较高,却面临 单点故障(SPOF)、数据垄断、审查风险与高信任成本。例如,银行可以限制资金存取,社交平台可随时删除内容,而云端供应商的技术故障可能导致大规模服务中断。这些风险促使区块链技术的兴起,透过去中心化架构来减少对单一权威的依赖,提升系统的透明度与安全性。

然而,去中心化并非绝对,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实现方式。某些区块链可能由少数矿池掌控算力,或由少数验证者控制质押权重,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降低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与公平性。因此,如何衡量一个区块链真正的去中心化程度,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akamoto Coefficient(中本系数) 应运而生。它是一个用来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表示控制网络运作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数值越高,代表系统的权力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表示权力过于集中,区块链容易受到攻击或操控。例如,在某些区块链网络中,若仅需 3 个矿池联合起来即可掌控超过 51% 的算力,那么该系统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为 3,代表其去中心化程度较低。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计算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块链安全与公平性的影响。

二、Nakamoto Coefficient 是什么?为何重要?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定义与起源

在区块链的发展过程中,「去中心化程度」并非一个绝对概念,而是存在不同的实现程度。为了量化这一特性,Nakamoto Coefficient(中本系数) 应运而生。它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由 巴拉吉·斯里尼瓦桑(前 Coinbase CTO)与 利兰·李 提出,以比特币创始人 中本聪 命名。

Nakamoto Coefficient 表示影响或控制区块链关键组件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这些关键组件包括:

  • PoW 链的矿池
  • PoS 链的验证者
  • 节点运营者
  • 区块链治理参与者(如 DAO 或代币持有者)

换句话说,Nakamoto Coefficient 代表「至少需要多少个独立的参与者联合起来,才能影响或攻击该区块链系统」。数值越高,代表区块链的权力分布越分散,安全性与抗审查能力越强;数值越低,则表示控制权较集中,系统更容易受到攻击或操控。

Nakamoto Coefficient 与 51% 攻击的关系

Nakamoto Coefficient 与 51% 攻击(51% Attack) 概念相似,但涵盖范围更广。

  • 51% 攻击主要适用于工作量证明(PoW) 区块链,当某一方控制超过 50% 的算力时,即可单方面控制交易验证、发动双重支付攻击,甚至重组区块链历史。
  • 中本系数 则不仅考虑算力集中度,还考虑节点控制权、治理权、质押权重等因素,适用于 PoW、PoS 及 DPoS 等各种区块链共识机制。

举例来说,在典型的 PoS(权益证明) 网络中,若某些验证者控制超过 33.33%(三分之一)的质押权重,则他们可联合起来阻止区块链达成共识,导致区块链无法新增区块,甚至影响治理决策。因此,若某条区块链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为 10,表示至少需要 10 个独立的验证者联合起来,才能影响该链的正常运作。若此数字过低,则该区块链容易受到中心化控制,影响其安全性与公平性。

为何 Nakamoto Coefficient 重要?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去中心化,它带来更高的安全性、更强的抗审查能力,以及更低的信任风险。然而,如果少数实体能够轻易控制区块链,就会带来以下风险:

  1. 降低安全性
    • 当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时,少数矿池或验证者可联合发动攻击,例如 51% 攻击 或恶意阻止交易确认。
  2. 削弱抗审查能力
    • 若少数节点掌握交易验证权,则他们可选择性地封锁特定交易,影响区块链的开放性与自由性。
  3. 增加单点故障风险(SPOF)
    • 若控制权集中于少数实体,一旦这些实体遭骇客攻击、监管打压或发生技术故障,则整条区块链可能会面临停摆风险。
  4. 影响治理公平性
    • 若治理决策由少数验证者或代币持有者控制,他们可透过投票影响协议变更,甚至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而忽视社群利益。

这些风险显示 去中心化程度的衡量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区块链能否实现公平、安全运行的关键。

Nakamoto Coefficient 并非衡量去中心化的唯一标准

然而,较高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虽然表示区块链的控制权较为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中心化。除了 Nakamoto Coefficient 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包括:

  • 地理集中度(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 若区块链网络的大部分矿工、验证者或节点运营者集中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即使 Nakamoto Coefficient 较高,仍可能受到当地政策变动、基础设施不稳定,或政府监管影响。
    • 例如,以太坊的许多验证者位于美国,若美国政府对 PoS 验证者施加更严格的法规,则可能影响网络的运行。
  • 基础设施中心化(Infrastructure Centralization)
    • 若大多数节点运行于少数云端服务供应商(如 AWS、Google Cloud),则即使控制权分散,仍可能面临基础设施层面的单点失效风险。
    • 例如,若 AWS 服务发生大规模中断,可能导致大量区块链节点离线,影响网络运行。
  • 外部影响(External Influences)
    •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不仅受技术影响,也受到法规压力、政府干预、企业联盟 的影响。
    • 例如,某些区块链在技术上是去中心化的,但如果其核心开发团队或主要持币者受监管机构或企业影响,则仍可能影响决策独立性。例如,USDT(Tether)虽然基于区块链运行,但其发行及储备控制权仍集中于 Tether 公司,使其受监管影响的可能性较高。

这些因素显示,去中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Nakamoto Coefficient 只是衡量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评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时,不仅要关注 Nakamoto Coefficient,也需考量节点地理分布、基础设施依赖度及外部影响等因素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的风险

当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时,区块链容易受到中心化控制,导致以下风险:

  • 51% 攻击(PoW 链)
    • 若少数矿池掌握过半算力,可操控交易验证、发动双重支付攻击,甚至重组区块链历史。
  • 治理操控(PoS 链)
    • 若少数验证者或代币持有者掌控超过 50% 的投票权,他们可影响协议变更,甚至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 降低去信任性(Trustlessness)
    • 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依赖单一机构」,但若控制权过于集中,用户反而必须信任少数实体,而非信任整个网络机制。
  • 削弱抗审查能力(Censorship Resistance)
    • 当少数验证者控制交易确认权时,他们可选择封锁某些交易,影响用户的金融自由。

这些风险凸显出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重要性。为确保区块链的 去中心化程度足够高,除了设计公平的共识机制外,也需要透过 Nakamoto Coefficient 来量化其实际运作情况,并根据数据进行监测与优化。

三、如何计算 Nakamoto Coefficient?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计算方式取决于区块链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共识机制(如 PoW、PoS)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整体计算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用的衡量维度

不同的共识机制决定了权力的分布方式,进而影响 中本系数 的高低:

  • 工作量证明(PoW):以矿池的算力集中度作为衡量标准,确保区块链不受少数矿池控制。
  • 权益证明(PoS):透过验证者的质押权重来计算影响力,确保质押机制的公平性与安全性。
  • DPoS(委任权益证明):如 EOS 和 Solana 这类采用 DPoS 机制的区块链,验证者的数量通常是固定的,因此 中本系数 受到更大的限制,可能会比 PoW 或 PoS 低。区块链的不同部分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去中心化,因此必须针对其核心影响因素进行计算。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衡量维度:
  • 节点运营者:评估影响区块同步与网络稳定性的最小节点数量,确保网络的分散性。
  • 治理机制:计算能决定投票结果的最小投票权数量,确保决策不受少数参与者垄断。
  • 开发贡献:分析核心开发团队对程式码库的影响力,确保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不依赖于单一开发组织。

2. 计算影响力集中度

一旦选定衡量维度,下一步是计算影响力的集中程度:

  1. 根据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例如,在 PoW 中,排序各大矿池的算力;在 PoS 中,排序验证者的质押比例。
  2. 累积影响力,直到达到关键门槛:
    • PoW 链:计算前 氮 个最大的矿池,其算力总和是否超过 51%。
    • PoS 链:计算前 氮 个验证者的质押总量是否超过 33.33%(导致共识机制受影响)。
    • 治理机制:计算前 氮 大投票权持有者是否足以影响所有治理决策。

3. 确定 Nakamoto Coefficient 值

当影响力总和达到某个门槛时,所需的最小独立实体数量 N 即为 Nakamoto Coefficient。

  • 若只需 3 个矿池即可控制 51% 的比特币算力,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3。
  • 若只需 5 个验证者即可影响 33.33% 的 PoS 质押权重,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5。
  • 若 DAO 中的前 7 大投票权持有者可决定所有治理提案,则 Nakamoto Coefficient = 7。

该数值越大,代表影响力的分布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该区块链的控制权过度集中,安全性较低。

Nakaflow:视觉化 Nakamoto Coefficient 之网站

Nakaflow 这个网站可看各大 POS 区块链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该网站是根据控制质押代币的可用数据(例如 Chainflow 等个体验证器运营商和 LIDO 等权益池)来计算 Nakamoto 系数。


图、Nakaflow 网站上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资讯
(资料来源:https://nakaflow.io/)

透过此网站,可看出不同区块链之间的去中心化设计的差异,例如:Polkadot 具有更高的 Nakamoto 系数,表明其验证者之间的去中心化程度更高。 Polkadot 使用提名权益证明 (NPoS) 来确保验证者的分布更加平衡。 Aptos 的 Nakamoto 系数相对较低,表明验证者集更加集中,但仍远高于一些传统区块链。

四、影响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关键因素

Nakamoto Coefficient 反映了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影响其数值的关键因素包括共识机制、经济诱因以及网络安全性。除了上述所提及过的「共识机制」,还有下列因素亦会影响 Nakamoto Coefficient。

1. 经济诱因

区块链系统的经济设计会影响验证者的集中度,进而影响 中本系数:

  • 若多数验证者或矿工属于少数大型机构,则决策权集中于这些机构,导致 中本系数 较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下降。
  • 若系统设计能提供足够的经济诱因,吸引更多独立参与者加入并维持节点运营,则验证者的分布会更为分散,提高 中本系数。

2. 网络安全与攻击风险

区块链的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程度息息相关,以下因素可能影响 中本系数:

  • 51% 攻击风险:当 中本系数 过低时,攻击者只需控制少数关键节点,即可影响区块链的决策,提高网络被恶意操纵的风险。
  • 节点运营门槛:若参与运行节点的技术或经济门槛过高,可能会限制能够参与共识的实体数量,导致去中心化程度降低,使 中本系数 下降。

五、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应用

中本系数 是衡量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多个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区块链安全评估
    Nakamoto Coefficient 可用于评估区块链网络的抗攻击能力。当该数值较低时,表示控制区块链决策所需的节点数较少,区块链更容易受到 51% 攻击 或 寡头垄断 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或选择区块链时,可透过分析 Nakamoto Coefficient 来判断其去中心化程度与安全性。像是在 2019 年,以太坊经典(ETC)因 Nakamoto Coefficient 较低,曾遭遇 51% 攻击,导致数百万美元的交易被重组,这证明了 Nakamoto Coefficient 过低会增加区块链被操控的风险。

  2. 治理机制设计与优化
    在 权益证明 和 分布式权益证明 等机制下,决策权往往取决于验证者的质押比例或选举方式。监测 中本系数 可帮助开发团队与社群发现中心化趋势,进而调整质押规则、投票机制或增加经济诱因,以提升决策权的分散度。

  3. 公链与侧链的比较与选择
    开发者和投资者在选择区块链平台时,可透过 中本系数 来比较不同公链或侧链的去中心化程度。例如,在 DeFi、NFT 和 GameFi 领域,较高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代表平台运作较不易受到单一实体操控,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透明的环境。

  4. 监管与合规评估
    随着区块链监管政策逐步成形,监管机构可透过 Nakamoto Coefficient 评估某条区块链是否过于中心化,以判定其是否符合去中心化的标准。例如,一条链若具有极低的 Nakamoto Coefficient,可能会被认为更接近于传统中心化系统,需符合相应的监管规范。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起诉 Ripple(XRP),认为其高度中心化,因为 Ripple 公司本身持有大量 XRP 代币,且拥有影响网络运行的高度决策权。如果 XRP 网络的 Nakamoto Coefficient 更高,验证者分布更广,SEC 可能不会将其视为由单一实体控制的资产,从而降低合规风险。

  5. 促进去中心化发展
    透过监测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变化,社群与开发者可以追踪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趋势,并透过调整共识机制、降低节点参与门槛、分散权益质押等方式,提高去中心化程度,确保区块链符合长期去中心化发展的目标。


图、X 上讨论 Cardano 是否会成为第一个 Nakamoto Coefficient 破 100 的加密货币
(资料来源:https://x.com/adahandle/status/1900247129144385897/photo/2)

六、结论

Nakamoto Coefficient 是区块链领域中衡量去中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区块链的安全性、抗审查能力与治理公平性。数值越高,代表区块链的控制权分布越分散,去中心化程度越高;数值越低,则表示控制权过于集中,区块链容易受到操控与攻击。

然而,Nakamoto Coefficient 并非唯一衡量去中心化的标准,地理集中度、基础设施依赖与外部影响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在评估区块链时,我们应该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而非单纯依赖 Nakamoto Coefficient。

展望未来,提升 Nakamoto Coefficient 的可行路径将更多依赖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 例如,Polkadot 采用的提名权益证明(NPoS)机制,透过提名人将质押权分散给多个验证者,有效降低权力集中风险;Ethereum 的分片(Sharding)机制也有助于扩展节点参与、提升网络多样性。除此之外,推动家庭节点(home staking)与降低节点运营门槛,可吸引更多独立参与者加入网络,减少大型质押服务主导的情形。其他像 Avalanche 的 Subnet 架构与 Cosmos 的多链模组化设计,也透过分散治理与验证权力,提供更多去中心化弹性。这些案例皆说明,从共识机制优化、节点设计、基础设施分散,到治理架构革新,都是未来提升 Nakamoto Coefficient、强化去中心化发展的实际路径。

随着这些技术与制度逐步成熟并被广泛采用,我们有机会打造出真正抗操控、抗审查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生态系统,回归去中心化精神的本质与愿景。


图、Ethereum 的分片机制
(资料来源:https://www.gate.io/zh-tw/learn/articles/what-is-sharding/64)

المؤلف: Tomlu
المترجم: Piper
المراجع (المراجعين): KOWEI、Pow、Elisa
مراجع (مراجعو) الترجمة: Ashley、Joyce
* لا يُقصد من المعلومات أن تكون أو أن تشكل نصيحة مالية أو أي توصية أخرى من أي نوع تقدمها منصة Gate.io أو تصادق عليها .
* لا يجوز إعادة إنتاج هذه المقالة أو نقلها أو نسخها دون الرجوع إلى منصة Gate.io. المخالفة هي انتهاك لقانون 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وقد تخضع لإجراءات قانونية.
ابدأ التداول الآن
اشترك وتداول لتحصل على جوائز ذهبية بقيمة
100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و
5500 دولارًا أمريكيًا
لتجربة الإدارة المالية الذهبي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