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論,是由中國股市分析師纏中說禪提出的一套技術分析理論。纏論核心思想是基於市場價格波動的規律性,運用“中樞”、“筆”、“線段”等概念來判斷市場的趨勢和買賣點。纏論認為價格的波動具有一定的形態和結構,市場的波動不是隨機的,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來預測。
纏論的作者身份一直充滿爭議。最初,纏論的作者使用“愛數學的女孩”作為 ID,並在文章中多次暗示自己是女性,且文風較為豪放,帶有一些戲謔和自嘲的元素。後來,作者將網名改為“纏中說禪”。然而,關於作者的真實身份,尤其是性別,存在很多猜測。某些人推測纏論的作者是李彪,億安科技的操盤手。理由是李彪的某些操盤手法與纏論的市場形態描述高度相似,且在一些日記中也提到過類似的技術分析方法。這一猜測雖未得到證實,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儘管纏論的理論貢獻被許多人推崇,但其作者的身份和某些做法仍然是許多人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特別是作者早期的自問自答、誇張的宣傳等行為,引發了很多對其動機和背後意圖的猜測。纏論的作者至今依然未被證實,而關於其身份和動機的爭議,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套理論增添了神祕色彩。
頂分型是由三根 K 線組成的結構,其中第二根 K 線是這三根 K 線中最高的,而第一根和第三根 K 線的高點較低。而底分型則相反,其中第二根 K 線是這三根 K 線中最低的,而第一根和第三根 K 線的低點較高。
BTC 底分型案例
BTC 頂分型案例
在纏論中,“筆”是描述市場走勢的一個波段,它由相鄰的兩個頂分型和底分型構成。
筆的規則:
1.必須是一個頂分型和一個底分型相連。
2.這兩個頂分型和底分型之間不能共用 K 線。
3.頂分型的最高點要高於底分型的最低點。
示例
在纏論中,“線段”是由多個“筆”構成的更大波動單位,用於描述價格走勢的一個更高層次的波動結構。線段的定義比“筆”更加複雜,它至少需要由三筆組成,而且前三筆必須具有重疊的特點。線段的核心在於它通過多個筆的重疊構成一個更為清晰的趨勢波動,幫助識別更長期的市場走勢。
中樞是由至少三個次級別的走勢類型重疊的部分構成。簡單來說,多個不同級別的走勢在某一價格區間內相互交匯,形成一個價格平衡區域。這個區域內價格震盪,並未顯著突破或延續。
盤整是指價格在一箇中樞區域內反覆震盪整理的過程,盤整階段僅包含一箇中樞。
趨勢是由至少兩個以上的同向中樞組成,並且這些中樞的方向一致。只有當多箇中樞按相同方向排列時,才視為趨勢的形成。
兩段中樞形成的趨勢:
示例
當中樞出現後,價格在該中樞範圍內繼續震盪整理,即市場沒有突破中樞的邊界,而是在箱體範圍內繼續震盪。 中樞延伸表示市場仍然處於盤整階段,沒有明確的趨勢方向。
中樞的新生指的是一箇中樞被突破並形成了一個新的中樞。這個新的中樞通常出現在原來中樞的上方或下方,意味著價格走出了原有的震盪區間,並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區域進行整理或形成新趨勢。
中樞的拓展指的是一箇中樞被突破後,價格又回到原中樞的範圍內,形成一個更大級別的中樞。
纏論中的背馳與傳統的“背離”概念相似,指的是在一輪上漲或下跌中,趨勢的力度比上一次弱,表現出趨勢的衰竭,預示著可能的反轉或盤整。
纏論中使用 MACD 來輔助判斷背馳的出現。當價格創新高或新低時,如果MACD的指標沒有同步創出新高或新低,就表明有背馳現象。通過這種方式,交易者可以確認趨勢的動能是否減弱,從而識別背馳的存在。
纏論認為,無論在什麼時間級別上(如一分鐘、一小時、日線等),一旦出現背馳,必然會在該級別形成買賣點。
1.走勢必將完美
纏論認為市場走勢要麼是趨勢,要麼是盤整。趨勢必然會轉換成盤整,盤整必然會轉換成趨勢。即市場不會永遠保持在一個狀態中,最終走勢會完成一個週期,變成另一種狀態。無論是上漲的趨勢,還是下跌的趨勢,最終都會經歷盤整的過程;同樣,盤整之後也必然會形成趨勢。
這表明市場的運動是循環的,任何一段行情都會從趨勢轉到盤整,或者從盤整轉到趨勢。因此,所有的走勢都將經歷“完美”,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走勢週期。
2.任何完成的走勢必然包含一箇中樞
纏論認為,中樞是市場走勢完成的標誌,是趨勢和盤整之間的過渡區,幫助理解市場的內在結構和節奏。無論是上漲的趨勢還是盤整,每個完成的走勢都必須包含一箇中樞。一個完整的上漲趨勢包含至少一箇中樞,盤整隻有一箇中樞。這個中樞是趨勢轉化的標誌,盤整完成之後可能會進入趨勢階段,而趨勢完成之後會回到盤整。
1.任何走勢必然可以分解成同級的漲跌和盤整階段
任何走勢都可以被分解為漲、跌、盤整這三種基本形態的組合。無論是上漲、下跌,還是盤整,都是趨勢或者行情的組成部分。每個走勢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次級走勢。
2.任何級別的走勢必然至少包含三段以上的次級別走勢
任何一個大的走勢(不論是上漲還是下跌)至少包含三段次級別的走勢,這些次級別走勢中至少包括了一箇中樞。纏論認為,每個走勢都是由多個次級別走勢構成的,次級別的走勢之間必然包含了中樞,它們構成了較大級別走勢的完整結構。
第一類買點是反轉抄底買點,指在本級別下跌趨勢中,次級別跌破最後一箇中樞後形成的背馳買點,且一定是當前下跌趨勢最後一箇中樞之後。
第二類買點是在一類買點後形成的,通常出現在市場初步反轉並開始上漲之後,隨後出現的回調的買點,但這個回調的低點不會低於一類買點的位置。
第三類買點是在二類買點之後出現的,它通常出現在一個上升趨勢中。當市場形成一箇中樞,並且價格在突破中樞後回落時,若價格回落沒有進入之前的中樞區域,就形成了第三類買點。
三種買點的區別
圖中是比特幣 2024 年 1 月 30 日的例子。在圖中,價格首先出現了下跌(圖中的箭頭所示),在這個位置,價格的下跌力度逐漸減弱,MACD 指標中的紅色柱面積減小,但價格創出新低,這表明趨勢的衰竭,符合背馳的特徵。隨後價格開始反轉,產生了第一類買點。
第一類買點形成後,價格繼續上行至藍框區間出現回調,並形成中樞。回調的低點並未突破一類買點的低點,而是維持在中樞區域附近,之後價格開始再次上漲。這種回調的幅度較小,但確認了中樞的有效性,形成了二類買點。
第三類買點出現在之後的上升趨勢中,當價格突破中樞區域後,產生了一個小幅度回調,這個回調的價格沒有回到之前的中樞,而是維持在較高的位置,形成了第三類買點。在第三類買點出現時,背馳現象的確認可能為趨勢的持續提供了信號,MACD 指標顯示動能的增強,表明市場強勢上漲的動能尚未衰竭。
纏論是一種基於市場走勢結構的技術分析方法,強調通過幾何學和市場波動的層次關係來識別價格的轉折點和趨勢方向。其核心思想包括分型、中樞、筆、線段等概念,幫助分析市場的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纏論獨特之處在於通過定義不同級別的走勢和中樞,揭示市場中潛在的趨勢和反轉信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然而,纏論的複雜性也使得它在應用過程中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識別背馳、買點等信號時,容易引發理解上的分歧。雖然纏論能夠提供有效的市場分析框架,但由於其依賴主觀判斷和大量的市場經驗,初學者可能難以準確把握。總體而言,纏論為市場趨勢分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但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與其他分析工具結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指導交易決策。
纏論,是由中國股市分析師纏中說禪提出的一套技術分析理論。纏論核心思想是基於市場價格波動的規律性,運用“中樞”、“筆”、“線段”等概念來判斷市場的趨勢和買賣點。纏論認為價格的波動具有一定的形態和結構,市場的波動不是隨機的,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來預測。
纏論的作者身份一直充滿爭議。最初,纏論的作者使用“愛數學的女孩”作為 ID,並在文章中多次暗示自己是女性,且文風較為豪放,帶有一些戲謔和自嘲的元素。後來,作者將網名改為“纏中說禪”。然而,關於作者的真實身份,尤其是性別,存在很多猜測。某些人推測纏論的作者是李彪,億安科技的操盤手。理由是李彪的某些操盤手法與纏論的市場形態描述高度相似,且在一些日記中也提到過類似的技術分析方法。這一猜測雖未得到證實,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儘管纏論的理論貢獻被許多人推崇,但其作者的身份和某些做法仍然是許多人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特別是作者早期的自問自答、誇張的宣傳等行為,引發了很多對其動機和背後意圖的猜測。纏論的作者至今依然未被證實,而關於其身份和動機的爭議,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套理論增添了神祕色彩。
頂分型是由三根 K 線組成的結構,其中第二根 K 線是這三根 K 線中最高的,而第一根和第三根 K 線的高點較低。而底分型則相反,其中第二根 K 線是這三根 K 線中最低的,而第一根和第三根 K 線的低點較高。
BTC 底分型案例
BTC 頂分型案例
在纏論中,“筆”是描述市場走勢的一個波段,它由相鄰的兩個頂分型和底分型構成。
筆的規則:
1.必須是一個頂分型和一個底分型相連。
2.這兩個頂分型和底分型之間不能共用 K 線。
3.頂分型的最高點要高於底分型的最低點。
示例
在纏論中,“線段”是由多個“筆”構成的更大波動單位,用於描述價格走勢的一個更高層次的波動結構。線段的定義比“筆”更加複雜,它至少需要由三筆組成,而且前三筆必須具有重疊的特點。線段的核心在於它通過多個筆的重疊構成一個更為清晰的趨勢波動,幫助識別更長期的市場走勢。
中樞是由至少三個次級別的走勢類型重疊的部分構成。簡單來說,多個不同級別的走勢在某一價格區間內相互交匯,形成一個價格平衡區域。這個區域內價格震盪,並未顯著突破或延續。
盤整是指價格在一箇中樞區域內反覆震盪整理的過程,盤整階段僅包含一箇中樞。
趨勢是由至少兩個以上的同向中樞組成,並且這些中樞的方向一致。只有當多箇中樞按相同方向排列時,才視為趨勢的形成。
兩段中樞形成的趨勢:
示例
當中樞出現後,價格在該中樞範圍內繼續震盪整理,即市場沒有突破中樞的邊界,而是在箱體範圍內繼續震盪。 中樞延伸表示市場仍然處於盤整階段,沒有明確的趨勢方向。
中樞的新生指的是一箇中樞被突破並形成了一個新的中樞。這個新的中樞通常出現在原來中樞的上方或下方,意味著價格走出了原有的震盪區間,並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區域進行整理或形成新趨勢。
中樞的拓展指的是一箇中樞被突破後,價格又回到原中樞的範圍內,形成一個更大級別的中樞。
纏論中的背馳與傳統的“背離”概念相似,指的是在一輪上漲或下跌中,趨勢的力度比上一次弱,表現出趨勢的衰竭,預示著可能的反轉或盤整。
纏論中使用 MACD 來輔助判斷背馳的出現。當價格創新高或新低時,如果MACD的指標沒有同步創出新高或新低,就表明有背馳現象。通過這種方式,交易者可以確認趨勢的動能是否減弱,從而識別背馳的存在。
纏論認為,無論在什麼時間級別上(如一分鐘、一小時、日線等),一旦出現背馳,必然會在該級別形成買賣點。
1.走勢必將完美
纏論認為市場走勢要麼是趨勢,要麼是盤整。趨勢必然會轉換成盤整,盤整必然會轉換成趨勢。即市場不會永遠保持在一個狀態中,最終走勢會完成一個週期,變成另一種狀態。無論是上漲的趨勢,還是下跌的趨勢,最終都會經歷盤整的過程;同樣,盤整之後也必然會形成趨勢。
這表明市場的運動是循環的,任何一段行情都會從趨勢轉到盤整,或者從盤整轉到趨勢。因此,所有的走勢都將經歷“完美”,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走勢週期。
2.任何完成的走勢必然包含一箇中樞
纏論認為,中樞是市場走勢完成的標誌,是趨勢和盤整之間的過渡區,幫助理解市場的內在結構和節奏。無論是上漲的趨勢還是盤整,每個完成的走勢都必須包含一箇中樞。一個完整的上漲趨勢包含至少一箇中樞,盤整隻有一箇中樞。這個中樞是趨勢轉化的標誌,盤整完成之後可能會進入趨勢階段,而趨勢完成之後會回到盤整。
1.任何走勢必然可以分解成同級的漲跌和盤整階段
任何走勢都可以被分解為漲、跌、盤整這三種基本形態的組合。無論是上漲、下跌,還是盤整,都是趨勢或者行情的組成部分。每個走勢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次級走勢。
2.任何級別的走勢必然至少包含三段以上的次級別走勢
任何一個大的走勢(不論是上漲還是下跌)至少包含三段次級別的走勢,這些次級別走勢中至少包括了一箇中樞。纏論認為,每個走勢都是由多個次級別走勢構成的,次級別的走勢之間必然包含了中樞,它們構成了較大級別走勢的完整結構。
第一類買點是反轉抄底買點,指在本級別下跌趨勢中,次級別跌破最後一箇中樞後形成的背馳買點,且一定是當前下跌趨勢最後一箇中樞之後。
第二類買點是在一類買點後形成的,通常出現在市場初步反轉並開始上漲之後,隨後出現的回調的買點,但這個回調的低點不會低於一類買點的位置。
第三類買點是在二類買點之後出現的,它通常出現在一個上升趨勢中。當市場形成一箇中樞,並且價格在突破中樞後回落時,若價格回落沒有進入之前的中樞區域,就形成了第三類買點。
三種買點的區別
圖中是比特幣 2024 年 1 月 30 日的例子。在圖中,價格首先出現了下跌(圖中的箭頭所示),在這個位置,價格的下跌力度逐漸減弱,MACD 指標中的紅色柱面積減小,但價格創出新低,這表明趨勢的衰竭,符合背馳的特徵。隨後價格開始反轉,產生了第一類買點。
第一類買點形成後,價格繼續上行至藍框區間出現回調,並形成中樞。回調的低點並未突破一類買點的低點,而是維持在中樞區域附近,之後價格開始再次上漲。這種回調的幅度較小,但確認了中樞的有效性,形成了二類買點。
第三類買點出現在之後的上升趨勢中,當價格突破中樞區域後,產生了一個小幅度回調,這個回調的價格沒有回到之前的中樞,而是維持在較高的位置,形成了第三類買點。在第三類買點出現時,背馳現象的確認可能為趨勢的持續提供了信號,MACD 指標顯示動能的增強,表明市場強勢上漲的動能尚未衰竭。
纏論是一種基於市場走勢結構的技術分析方法,強調通過幾何學和市場波動的層次關係來識別價格的轉折點和趨勢方向。其核心思想包括分型、中樞、筆、線段等概念,幫助分析市場的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纏論獨特之處在於通過定義不同級別的走勢和中樞,揭示市場中潛在的趨勢和反轉信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然而,纏論的複雜性也使得它在應用過程中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識別背馳、買點等信號時,容易引發理解上的分歧。雖然纏論能夠提供有效的市場分析框架,但由於其依賴主觀判斷和大量的市場經驗,初學者可能難以準確把握。總體而言,纏論為市場趨勢分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但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與其他分析工具結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指導交易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