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o 從 Layer1 轉向以太坊 L2 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揭示了加密經濟模型的根本轉變。獨立 Layer1 無法捕獲收入,因為所有收益直接流向質押者,導致項目方缺乏研發資金;而 Layer2 能保留並再投資收入。隨著行業日趨理性,更多公鏈將效仿 Celo,藉助以太坊安全性並大幅降低成本。
加密市場正在經歷遲來的價值迴歸。儘管敘事仍重要,但人們開始關注:
像 REV(致敬@smyyguy)等新指標愈發關鍵,它們揭示了表面相似公鏈的本質差異——這也正是 Celo 決策的深層邏輯。
在關於區塊鏈經濟的討論中,人們常常忽視一個關鍵事實:Layer1 公鏈實際上無法以可持續的方式獲取收入。究其原因,在於所有產生的價值都直接流向了質押者或礦工。雖然 Layer1 網絡會收取交易費用,但這些費用會立即作為區塊獎勵或質押收益分配出去,沒有留存利潤,也沒有盈餘資金用於支持協議創新或持續開發。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Layer1 平臺雖然可以成為極具價值的生態系統,但其運作模式卻像缺乏自我進化能力的公共基礎設施,沒有內置的資金機制來推動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Layer2 解決方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經濟特性。它們能夠保留並重新配置收入來源,包括排序器費用、MEV 價值捕獲,甚至是對區塊空間的定製化收費。這些資金可以被重新投入到研發、開發者激勵、生態增長計劃或公共物品資助中。這種模式真正實現了長期可持續性,並確保了各方的激勵相容。
這正是越來越多新興生態系統選擇” Layer2 優先”發展策略的根本原因。這不僅關乎技術架構的選擇,更是經濟模型設計的重大革新。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思維模型來理解:Layer1 區塊鏈就像是加密世界的大型機。在互聯網早期,如果想要運行一個重要的應用程序,你就得購買一臺大型機。你需要自己維護硬件,編寫網絡協議,負責系統的正常運行時間、安全防護和性能優化——所有事情都得親力親為。這種模式雖然功能強大,但代價極其昂貴。
這正是當前運營 Layer1 區塊鏈的真實寫照。你需要建立自己的共識機制,組建專屬的驗證者網絡,設計代幣激勵機制來維護網絡安全。為了保持系統穩定運行,每年往往需要投入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以 Celo 為例,他們每年要花費代幣總髮行量的 4-6%(約 1500 - 2500 萬美元),僅僅是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網絡安全性和運行狀態。
這種情況並非特例。以太坊如此,Solana 亦是如此(規模甚至更大)。所有獨立的 Layer1 都要承擔這種成本。但關鍵在於:這項成本不會隨著規模縮小而降低。對於那些規模較小的區塊鏈來說,這往往成為了一項不成比例的沉重負擔。
現在想象一下,你不必再運營大型機,而是改用託管服務器。你依然掌控著自己的運行環境。可以自由定製鏈的運行規則。執行層的自主權仍然在手。但你不必再親自維護物理硬件的安全。這就是成為以太坊 Layer2 的 實質模樣。
以 Layer2 形態存在的 Celo 仍將提供相同的用戶體驗。但現在,那些最耗費資源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欺詐證明、共識機制和底層最終性確認——都交由以太坊處理。這條鏈的維護成本將急劇下降。從每年 2000 萬美元的安全預算,轉變為只需支付狀態變更和數據可用性費用——通過壓縮技術和替代性 DA 層方案(Celo選擇了@eigen_da),這些成本還能進一步優化。
這不僅關乎 Celo。這標誌著以太坊的長期戰略終於開始顯現成效。
以太坊不再試圖成為”統治一切的唯一服務器”。那種單一主導鏈的願景,在 Web1、Web2 時代就已被證偽,如今在 Web3 同樣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以太坊正在成為其他鏈可以依託的基礎層——將安全性、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作為服務提供。
乍看之下這像是自我蠶食。以太坊似乎在降低其 Layer1 的”特權地位”。但事實上,它正在通過成為別人依賴的基石,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你可以固執地堅守”世上只能有一臺服務器”的教條,或者參與建設未來數十億服務器的生態。就像如今沒人再自運維大型機一樣,未來堅持獨立運營 Layer1 的項目也將寥寥無幾。它們會選擇託管服務器模式。它們會轉型為 Layer2。而且都會選擇以太坊作為依託。
當項目方面臨降本增效的市場壓力時,終將得出與 Celo 相同的結論:”既然以太坊能用更低成本提供更強安全保障,何必每年耗費數千萬自建安全體系?” 這個轉變或許不會一蹴而就。但註定會發生——因為經濟規律終將勝出。代幣代碼是 $ETH
Celo 從 Layer1 轉向以太坊 L2 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揭示了加密經濟模型的根本轉變。獨立 Layer1 無法捕獲收入,因為所有收益直接流向質押者,導致項目方缺乏研發資金;而 Layer2 能保留並再投資收入。隨著行業日趨理性,更多公鏈將效仿 Celo,藉助以太坊安全性並大幅降低成本。
加密市場正在經歷遲來的價值迴歸。儘管敘事仍重要,但人們開始關注:
像 REV(致敬@smyyguy)等新指標愈發關鍵,它們揭示了表面相似公鏈的本質差異——這也正是 Celo 決策的深層邏輯。
在關於區塊鏈經濟的討論中,人們常常忽視一個關鍵事實:Layer1 公鏈實際上無法以可持續的方式獲取收入。究其原因,在於所有產生的價值都直接流向了質押者或礦工。雖然 Layer1 網絡會收取交易費用,但這些費用會立即作為區塊獎勵或質押收益分配出去,沒有留存利潤,也沒有盈餘資金用於支持協議創新或持續開發。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Layer1 平臺雖然可以成為極具價值的生態系統,但其運作模式卻像缺乏自我進化能力的公共基礎設施,沒有內置的資金機制來推動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Layer2 解決方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經濟特性。它們能夠保留並重新配置收入來源,包括排序器費用、MEV 價值捕獲,甚至是對區塊空間的定製化收費。這些資金可以被重新投入到研發、開發者激勵、生態增長計劃或公共物品資助中。這種模式真正實現了長期可持續性,並確保了各方的激勵相容。
這正是越來越多新興生態系統選擇” Layer2 優先”發展策略的根本原因。這不僅關乎技術架構的選擇,更是經濟模型設計的重大革新。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思維模型來理解:Layer1 區塊鏈就像是加密世界的大型機。在互聯網早期,如果想要運行一個重要的應用程序,你就得購買一臺大型機。你需要自己維護硬件,編寫網絡協議,負責系統的正常運行時間、安全防護和性能優化——所有事情都得親力親為。這種模式雖然功能強大,但代價極其昂貴。
這正是當前運營 Layer1 區塊鏈的真實寫照。你需要建立自己的共識機制,組建專屬的驗證者網絡,設計代幣激勵機制來維護網絡安全。為了保持系統穩定運行,每年往往需要投入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以 Celo 為例,他們每年要花費代幣總髮行量的 4-6%(約 1500 - 2500 萬美元),僅僅是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網絡安全性和運行狀態。
這種情況並非特例。以太坊如此,Solana 亦是如此(規模甚至更大)。所有獨立的 Layer1 都要承擔這種成本。但關鍵在於:這項成本不會隨著規模縮小而降低。對於那些規模較小的區塊鏈來說,這往往成為了一項不成比例的沉重負擔。
現在想象一下,你不必再運營大型機,而是改用託管服務器。你依然掌控著自己的運行環境。可以自由定製鏈的運行規則。執行層的自主權仍然在手。但你不必再親自維護物理硬件的安全。這就是成為以太坊 Layer2 的 實質模樣。
以 Layer2 形態存在的 Celo 仍將提供相同的用戶體驗。但現在,那些最耗費資源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欺詐證明、共識機制和底層最終性確認——都交由以太坊處理。這條鏈的維護成本將急劇下降。從每年 2000 萬美元的安全預算,轉變為只需支付狀態變更和數據可用性費用——通過壓縮技術和替代性 DA 層方案(Celo選擇了@eigen_da),這些成本還能進一步優化。
這不僅關乎 Celo。這標誌著以太坊的長期戰略終於開始顯現成效。
以太坊不再試圖成為”統治一切的唯一服務器”。那種單一主導鏈的願景,在 Web1、Web2 時代就已被證偽,如今在 Web3 同樣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以太坊正在成為其他鏈可以依託的基礎層——將安全性、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作為服務提供。
乍看之下這像是自我蠶食。以太坊似乎在降低其 Layer1 的”特權地位”。但事實上,它正在通過成為別人依賴的基石,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你可以固執地堅守”世上只能有一臺服務器”的教條,或者參與建設未來數十億服務器的生態。就像如今沒人再自運維大型機一樣,未來堅持獨立運營 Layer1 的項目也將寥寥無幾。它們會選擇託管服務器模式。它們會轉型為 Layer2。而且都會選擇以太坊作為依託。
當項目方面臨降本增效的市場壓力時,終將得出與 Celo 相同的結論:”既然以太坊能用更低成本提供更強安全保障,何必每年耗費數千萬自建安全體系?” 這個轉變或許不會一蹴而就。但註定會發生——因為經濟規律終將勝出。代幣代碼是 $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