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Web3 主打“去中心化”,但現實中,它的很多基礎設施——比如 dApp(去中心化應用)和驗證節點——依然嚴重依賴中心化的雲服務。這種依賴帶來了不少隱患,比如被審查、遭受監管幹預,或者因單點故障而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實質上違背了 Web3 的初衷。隨著用戶對高可用、抗審查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們亟需一種真正契合 Web3 理念的新型基礎架構。Openmesh 網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摒棄傳統的中心化中介,打通了計算層與數據層的開放訪問,構建出一個適用於 Web3 甚至傳統應用的完全去中心化的雲服務與預言機系統。
Openmesh 網絡由 Ashton Hettiarachi 於 2020 年 12 月創立,致力於打造一套真正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層,從 Web3 時代開始重構網絡的底層架構。最初項目由一支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小團隊發起,作為一個開源項目,旨在應對人們日益關注的數據與基礎設施中心化問題,尤其是在大多數 Web3 服務仍依賴傳統雲平臺的背景下。
到 2021 年,Openmesh 已搭建起早期的去中心化架構框架,整合了點對點協議,並推出了其核心技術組件——Xnode。這些 Xnode 是遍佈全球的小型分佈式微服務節點,負責處理計算、存儲和數據任務。它們的部署不僅支撐了網絡運作,也確立了 Openmesh 構建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 的宏大目標,讓網絡可以獨立於任何中心化服務器或機構運行。
2022 年,Openmesh 在技術和地域層面實現擴張,推出 Xnode Studio,一個模塊化開發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像拼積木一樣靈活地搭建自己的基礎架構。它將來自全球各種資源(包括裸金屬服務器、雲服務、GPU 算力等)整合在一起,提供如同 “Skyscanner 訂航班” 一樣的一站式資源聚合與部署體驗,實現分鐘級配置上線。
在 2023 和 2024 年,Openmesh 持續擴展其網絡,覆蓋超過 3.45 億個數據點和 500 多個實時數據產品,同時啟動了一系列研發計劃、生態資助和戰略合作。平臺的應用範圍也隨之擴大,支持 Web2/Web3 託管、預言機服務、去中心化數據 API 以及雲計算層,將 AWS、IPFS、BitTorrent 和 Chainlink 的特性整合進一個可組合的框架中。
2025 年初,Openmesh 推出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項目,包括 Openmesh 擴展計劃、去中心化雲計劃以及 Openmesh 節點銷售,旨在吸引更多參與者並進一步去中心化其網絡。如今,Openmesh 擁有超過 26 位專家組成的團隊,業務遍佈全球,已成為當前最先進、最具社區驅動性的項目之一,正在重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構建與治理方式。
Openmesh 採用了一種模塊化、點對點的去中心化架構,旨在徹底擺脫對傳統中心化雲服務的依賴,打造新一代 Web3 原生的基礎設施。其核心技術——Xnode,讓用戶可以在全球分佈的節點網絡中部署和管理各類去中心化應用、數據系統和計算資源。這些 Xnode 是網絡的去中心化骨幹,作為微服務運行,管理計算、存儲與網絡功能,形成一個可互操作的環境。
每個 Xnode 運行的操作系統是 XnodeOS,這是一個基於 NixOS 的自定義系統,確保系統狀態具有可復現性和可驗證性。該操作系統支持 Openmesh 的確定性架構 —— 每一次部署都可以通過加密方式驗證,不同機器上的系統狀態是完全一致的。身份驗證完全基於錢包機制,使用兼容以太坊的錢包來實現對基礎設施的安全、無需許可的訪問,替代了傳統的郵箱或 API 密鑰登錄方式。
Xnode Studio 界面將複雜的部署過程抽象為一鍵式操作,用戶可以像拼樂高一樣,拖放式搭建自己的去中心化服務組件,包括:去中心化託管、網絡服務、RPC 接口、分析引擎和查詢層等。系統會自動通過類似 Skyscanner 的資源匹配引擎,在全球範圍內查找最優資源(包括裸金屬與雲服務器),實現高效、定製化部署。
Openmesh 的架構集成了 Chainlin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CCIP)以及 Oracle 共識層(OCR 2.0)。這意味著它不僅能打通多鏈交互、支持鏈下數據訪問,還可以執行可編程代幣轉賬等高級功能,非常適合構建跨鏈 DeFi、數據市場和無需信任的預言機系統。
來源:docs.openmesh.network
Openmesh 從主流區塊鏈、交易所和 DeFi 平臺收集數據,並通過加密方式保護後存儲於由節點集群管理的去中心化數據域中。這些域在本地保持互聯,確保低延遲、冗餘和容錯能力。與傳統系統依賴單點存儲和計算不同,Openmesh 將中心化數據拆分為更小的、信任最小化的單元,分佈於不同地域和用例場景中。
平臺的全部代碼都是開源的,鼓勵社區共同貢獻與持續改進。系統由社區 DAO 治理,強調透明性、抗審查能力以及公平的基礎設施訪問權。這也體現了 Openmesh 對於實現自愈型、節能型且具擴展性的全球 Web3 基礎設施的承諾。Openmesh 完全開源,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貢獻。平臺由社區 DAO 治理,重視以下三大原則:透明化、抗審查、公平接入。此外,Openmesh 還致力於打造可自愈、節能、可擴展的基礎設施系統,為全球 Web3 提供持久穩定的支持。
Openmesh 的基礎設施以其強大、模塊化的框架為核心,旨在提供高度可擴展、容錯性強、完全去中心化的計算和數據服務。其核心組件是 Openmesh Core —— 一個關鍵的軟件層,通過使用 CometBFT(Tendermint 拜占庭容錯算法的實現)在驗證節點之間保持共識。這確保了即使在多達三分之一節點存在故障或惡意行為的情況下,也能安全地執行區塊創建、交易驗證和狀態管理。該共識引擎還負責區塊提議者的選取、投票階段(預投票和預提交),並在區塊提交後立即實現最終確認。
每個驗證節點還參與數據驗證。在每個區塊中,系統會隨機分配某個驗證節點去從特定的數據源(如 DEX、交易所、Web3 API)中提取數據,然後通過 IPFS 進行數據播種。之後,一個 CID(內容標識符) 將作為鏈上交易提交,從而將可驗證的鏈下數據嵌入協議中。這使得 Openmesh 不僅僅是一個基礎設施平臺,也成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層。
支撐這一架構的還有 DSMP(去中心化服務網格協議)。DSMP 允許服務(稱為 Service Mesh Workers)部署到 Xnodes 上,即網絡的分佈式計算核心。每個 Xnode 可運行微服務、與其他節點共享資源,並提供公開或私有的服務訪問。其底層技術包括:libp2p 的點對點通信、Kademlia DHT 的服務發現、基於資源感知的任務調度。藉助這些組件,服務可以自動發現、彈性擴展,並具備高可用性。
可觀測性層確保所有服務都能被透明地監控。系統會通過 Open Observability Protocol(開放可觀測性協議) 收集並共享運行時間、性能指標、錯誤日誌和訂閱數量等數據,從而實現實時的服務健康分析,並在檢測到問題時動態重新分配資源。
為確保準確性與安全性,DSMP 採用多種共識與驗證模型:
Openmesh 的激勵系統支持一個基於代幣的經濟模型,服務提供者通過提供計算、存儲和可用性服務獲得 Open 代幣獎勵。節點還可以租賃其未使用的資源,從而鼓勵整個生態系統的廣泛參與。服務還可以通過訂閱制模式變現——用戶提前承諾使用,服務方則通過質押代幣來證明其服務可靠性。
Openmesh Core 與 DSMP 聯手,構建了一個智能、自愈的基礎架構系統,能夠動態分配資源、容錯恢復,並支持從 DeFi 到去中心化 AI 等各種應用場景。
Openmesh 構建了一整套可模塊化組合的核心產品,為其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數據服務與分析生態系統提供支持。每個組件既可獨立運行,也能靈活集成,為開發者、企業和組織提供高可用、易擴展、抗審查的 Web3 架構底座。
Xnode 是 Openmesh 基礎設施的支柱,作為一個在分佈式節點網絡中運行的部署與配置系統。Xnode 運行在 XnodeOS 上,這是一個基於 NixOS 的自定義操作系統。每個 Xnode 都作為微服務參與網絡中的數據收集、驗證與計算基礎設施。其架構支持系統可復現性、原子更新和無需重啟的完整系統回滾,特別適用於高可用性系統。Xnode Studio 是一個基於網頁的拖放式平臺,用戶可以一鍵部署基礎設施,使用為區塊鏈節點、數據分析或開發環境預設的模板。訪問 Xnode DVM(去中心化虛擬機) 通過基於 NFT 的身份驗證進行管理,用戶可解鎖相當於傳統雲服務 $3,500 的計算資源,有效期為 12 個月。這種方式顯著降低了基礎設施成本,並提升 Web3 原生應用的部署速度。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目前仍在開發中,Openmesh Cloud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層,允許計算與存儲資源通過點對點市場進行共享、出租與使用。其核心仍是 Openmesh Core,使用 CometBFT 實現拜占庭容錯共識。節點參與結構化的投票過程,包括區塊創建、預投票、預提交階段,並最終完成區塊確認。這確保了即使在最多三分之一節點惡意的情況下,網絡的狀態一致性與安全性也能維持。Openmesh Cloud 還負責驗證交易、執行基於 IPFS 的數據播種,並實現即時最終性。系統會在全網範圍內優化資源分配,對於違規行為執行懲罰機制,確保驗證節點的責任追溯。Openmesh Cloud 被設計為可擴展、抗審查的基礎設施替代方案,非常適合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 Web3 應用場景。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Pythia 是 Openmesh 的分析智能層。它直接連接到 Openmesh Cloud 和 API,提供實時數據分析、可視化和洞察功能。通過 PostgreSQL 核心和實時事件流運行,它支持 SQL 查詢、自然語言提示以及可自定義圖表。Web3 原生身份驗證通過以太坊簽名實現,取消了密碼需求同時保持安全性。該引擎通過先進的緩存(使用 Redis)、查詢路由和分佈式查詢執行,在性能與數據實時性之間實現平衡。Pythia 支持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分析,使用戶能夠研究跨鏈交易、DeFi 協議活動和鏈上指標。它的架構支持結果共享、歷史數據管理和多鏈集成。未來增強功能包括:查詢結果的公鑰加密、更廣泛的協議支持、以及由社區驅動的可視化模板。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Openmesh API 是連接網絡數據的入口,提供對區塊鏈和市場信息的安全、高吞吐量訪問。它的架構支持通過 WebSocket 進行實時事件廣播,通過 IPFS/CDN 獲取歷史數據,並能與 Pythia 分析引擎集成。其核心是 Universal Data Collector(UDC),該組件使用 Boxo 協議將來自交易所和區塊鏈的數據劃分為由 IPFS 支持的內容標識符(CID)。處理管道將原始 JSON 和 Avro 數據轉換為可查詢的 Parquet 文件和 PostgreSQL 實時記錄。藉助 Kubernetes 管理的容器化連接器,API 能動態擴展,並從任意數據源攝取信息。支持範圍包括:以太坊數據、代幣轉賬、DEX 交易量,以及頂級 DeFi 交易對的市場指標。Openmesh API 構成了其數據經濟的基礎層,連接基礎設施與終端用戶,使關鍵數據以可信、可組合的方式被訪問與使用。
Openmesh 將 Chainlin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CCIP)和數據饋送直接整合進其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中,使去中心化應用具備跨鏈功能的開發變得更加順暢。這套強大的集成方案使開發者能夠構建可在不同區塊鏈之間通信、轉移代幣並執行可編程轉賬的 dApp,只需對接一個統一的集成層。通過將 Openmesh 的去中心化計算與存儲環境與 Chainlink 超過 14 萬億美元安全保障的預言機基礎設施結合,平臺為開發者提供了構建可擴展、無需信任的 Web3 服務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從實時的 DeFi 數據儀表盤,到去中心化媒體與 AI 應用,CCIP 都在提升跨鏈互操作性的同時保持了安全性與可組合性。這項集成賦予開發者在完全去中心化的雲端環境中原生部署跨鏈應用的能力,無需依賴 AWS 或 GCP 等中心化服務提供商。
來源: docs.openmesh.network
Openmesh 擴展計劃是由 OpenmeshDAO 發起的社區驅動型項目,目標是在 2024 年第三季度至 2025 年第四季度期間,為平臺的基礎設施擴展與路線圖執行提供資金支持。這一去中心化方式旨在減少 Web3 對中心化基礎設施(如 AWS 和 Google Cloud)的過度依賴——當前超過 80% 的驗證節點和 dApp 運行在這些平臺之上。通過 OEP,貢獻者可以直接支持一個由社區擁有和管理、無需許可的雲系統,而不是由企業壟斷的結構。Openmesh 項目完全未接受任何風險投資,並已由創始團隊自掏腰包投入超過 870 萬美元,展現出對社區成長與 Web3 理念的堅定承諾。參與 OEP 的白名單申請開放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
來源: oep.openmesh.network
OpenR&D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研發平臺,使得分佈式團隊能夠實現可擴展的創新。它通過提供一個由智能合約管理的結構化、透明的任務系統,解決了傳統開源項目和 DAO 協作中的低效問題。開發者可以申請任務、完成任務,並通過鏈上邏輯自動獲得獎勵,同時爭議系統和社區治理機制確保公平性。該平臺支持模塊化的 DAO 參與方式,允許貢獻者成為經過驗證的成員,並對路線圖決策產生影響。OpenR&D 賦能開發者擁有自己的工作成果、獲得結構化的參與機會,並對生態系統發展做出實質貢獻。它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使得貢獻者能夠在去中心化的工作環境中低摩擦地加入、協作並交付成果。
Openmesh.Network/Openrnd
Openmesh 以 DAO 結構運作,賦予“驗證貢獻者”治理權力。與傳統私營公司或中心化基金會不同,關鍵決策——包括基礎設施升級和貢獻者加入——都是由 DAO 透明執行。治理流程採用兩種機制:樂觀提案(如新增貢獻者等低風險決策)和投票機制(如撤銷權限等敏感決策)。基於 NFT 的貢獻者訪問機制確保了去中心化的身份認證。資金管理、路線圖優先級和治理規則都由 DAO 控制。這一治理體系符合 Web3 核心價值,確保 Openmesh 始終保持社區主導、無需許可,並具備抗中心化掌控的能力,從而提升項目的長期韌性與包容性。
Opencircle 是 Openmesh 的社區學習與入門生態系統。它通過 Opencircle Academy 提供進入 OpenR&D 和 Openmesh 基礎設施的入口。該教育平臺包含交互式課程、真實項目和麵向 DAO 的學習路徑。Opencircle 將開發者、研究人員和學習者連接起來,提供參與 Openmesh 生態的實踐機會。參與者可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從入門逐步成長為貢獻者,學習區塊鏈基礎、DeFi、高級雲基礎設施和數據科學等內容。Opencircle 同時促進社區交流、職業發展和生態增長,是 Web3 下一代建設者入門的重要資源平臺。
OpenR&D 是 Openmesh 平臺的基石之一,通過透明的項目管理和代幣化的獎勵分配,徹底改變了開發者的使用體驗。它將去中心化的協調機制引入工程工作流程,使 DAO 和核心團隊能夠在不依賴中心化管理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管理。開發者可以參與由智能合約管理的基於任務的貢獻系統,從而構建一個可擴展且公平的工程協作生態系統。該系統在確保開發者責任歸屬的同時,也保持了去中心化原則,解決了開源項目和 DAO 協作模式中的主要問題。OpenR&D 為構建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提供了一個無需信任、無需許可的框架,使工程師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貢獻成果。
Openmesh 的代幣經濟設計旨在支持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生態系統,通過在網絡安全、開發、生態增長和治理等方面實現激勵平衡。總代幣供應量分為四大類分配:核心、網絡、安全與節點運營(36%)、研發(32%)、生態系統發展(20%)、籌資與儲備(12%)。
其中,36% 的代幣專門用於基礎設施與節點運行,以確保 Openmesh 網絡的安全性與可擴展性。其中包括:20% 用於節點運營者獎勵,8% 用於早期節點驗證者計劃,2% 分配給相關獎勵,2% 分配給已驗證的資源提供者,其餘部分用於數據提供者和質押獎勵。這些分配凸顯了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與網絡參與激勵的重要性。
另外的 32% 用於持續的研發工作,包括:20% 分配給核心團隊、顧問和支持者,8% 用於 OpenR&D 認證貢獻者激勵,以及懸賞、資助、培訓和未來成就相關的儲備。這一部分體現了 Openmesh 對創新和去中心化工程文化的持續投入。
生態發展部分佔比 20%,主要用於社區驅動型計劃,如去中心化雲計劃(DCI)、內容創作、合作伙伴計劃與用戶引導等。這反映了 Openmesh 堅持“社區主導、從下而上”的發展理念。
最後,12% 分配用於籌資與運營儲備,包括:5% 用於未來融資,3% 儲備金,以及用於流動性和行政支出的少量分配。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Openmesh 還引入了 雙代幣機制:
贊助者與早期支持者可獲得可兌換為 Xnode 的雲積分,以及治理代幣,從而參與關鍵決策、承擔如節點運營者、認證貢獻者等角色。這一分層激勵機制確保 Openmesh 的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既安全運行、又由社區治理,同時具備長期可持續性。
Openmesh 使開發者、組織以及數據提供者能夠在不依賴中心化平臺的情況下進行構建與擴展。其獨特架構適用於 Web3、DeFi、AI 以及傳統 Web2 行業的多種應用場景。
根據 Openmesh 官方 X 頻道於 2025 年 3 月 21 日發佈的公告,Openmesh 即將推出 Xnode Studio V5,該版本將帶來一系列重大升級,旨在提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管理體驗。本次更新包括:節點之間的直接通信功能、容器化應用支持、每個應用的獨立備份、文件與日誌訪問權限、基於角色的權限管理系統、對 NixOS 配置的完全控制權。此外,安全性方面也進行了顯著提升,例如限制登錄訪問,並引入了 基於 Rust 的後端架構,大幅提升系統性能。Xnode Studio V5 的推出充分體現了 Openmesh的使命——打造強韌、安全、由用戶主導的雲基礎設施。這一重要版本將進一步賦能開發者,讓他們無需依賴中心化服務即可構建高性能、完全主權的基礎設施系統。
雖然 Web3 主打“去中心化”,但現實中,它的很多基礎設施——比如 dApp(去中心化應用)和驗證節點——依然嚴重依賴中心化的雲服務。這種依賴帶來了不少隱患,比如被審查、遭受監管幹預,或者因單點故障而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實質上違背了 Web3 的初衷。隨著用戶對高可用、抗審查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們亟需一種真正契合 Web3 理念的新型基礎架構。Openmesh 網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摒棄傳統的中心化中介,打通了計算層與數據層的開放訪問,構建出一個適用於 Web3 甚至傳統應用的完全去中心化的雲服務與預言機系統。
Openmesh 網絡由 Ashton Hettiarachi 於 2020 年 12 月創立,致力於打造一套真正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層,從 Web3 時代開始重構網絡的底層架構。最初項目由一支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小團隊發起,作為一個開源項目,旨在應對人們日益關注的數據與基礎設施中心化問題,尤其是在大多數 Web3 服務仍依賴傳統雲平臺的背景下。
到 2021 年,Openmesh 已搭建起早期的去中心化架構框架,整合了點對點協議,並推出了其核心技術組件——Xnode。這些 Xnode 是遍佈全球的小型分佈式微服務節點,負責處理計算、存儲和數據任務。它們的部署不僅支撐了網絡運作,也確立了 Openmesh 構建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 的宏大目標,讓網絡可以獨立於任何中心化服務器或機構運行。
2022 年,Openmesh 在技術和地域層面實現擴張,推出 Xnode Studio,一個模塊化開發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像拼積木一樣靈活地搭建自己的基礎架構。它將來自全球各種資源(包括裸金屬服務器、雲服務、GPU 算力等)整合在一起,提供如同 “Skyscanner 訂航班” 一樣的一站式資源聚合與部署體驗,實現分鐘級配置上線。
在 2023 和 2024 年,Openmesh 持續擴展其網絡,覆蓋超過 3.45 億個數據點和 500 多個實時數據產品,同時啟動了一系列研發計劃、生態資助和戰略合作。平臺的應用範圍也隨之擴大,支持 Web2/Web3 託管、預言機服務、去中心化數據 API 以及雲計算層,將 AWS、IPFS、BitTorrent 和 Chainlink 的特性整合進一個可組合的框架中。
2025 年初,Openmesh 推出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項目,包括 Openmesh 擴展計劃、去中心化雲計劃以及 Openmesh 節點銷售,旨在吸引更多參與者並進一步去中心化其網絡。如今,Openmesh 擁有超過 26 位專家組成的團隊,業務遍佈全球,已成為當前最先進、最具社區驅動性的項目之一,正在重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構建與治理方式。
Openmesh 採用了一種模塊化、點對點的去中心化架構,旨在徹底擺脫對傳統中心化雲服務的依賴,打造新一代 Web3 原生的基礎設施。其核心技術——Xnode,讓用戶可以在全球分佈的節點網絡中部署和管理各類去中心化應用、數據系統和計算資源。這些 Xnode 是網絡的去中心化骨幹,作為微服務運行,管理計算、存儲與網絡功能,形成一個可互操作的環境。
每個 Xnode 運行的操作系統是 XnodeOS,這是一個基於 NixOS 的自定義系統,確保系統狀態具有可復現性和可驗證性。該操作系統支持 Openmesh 的確定性架構 —— 每一次部署都可以通過加密方式驗證,不同機器上的系統狀態是完全一致的。身份驗證完全基於錢包機制,使用兼容以太坊的錢包來實現對基礎設施的安全、無需許可的訪問,替代了傳統的郵箱或 API 密鑰登錄方式。
Xnode Studio 界面將複雜的部署過程抽象為一鍵式操作,用戶可以像拼樂高一樣,拖放式搭建自己的去中心化服務組件,包括:去中心化託管、網絡服務、RPC 接口、分析引擎和查詢層等。系統會自動通過類似 Skyscanner 的資源匹配引擎,在全球範圍內查找最優資源(包括裸金屬與雲服務器),實現高效、定製化部署。
Openmesh 的架構集成了 Chainlin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CCIP)以及 Oracle 共識層(OCR 2.0)。這意味著它不僅能打通多鏈交互、支持鏈下數據訪問,還可以執行可編程代幣轉賬等高級功能,非常適合構建跨鏈 DeFi、數據市場和無需信任的預言機系統。
來源:docs.openmesh.network
Openmesh 從主流區塊鏈、交易所和 DeFi 平臺收集數據,並通過加密方式保護後存儲於由節點集群管理的去中心化數據域中。這些域在本地保持互聯,確保低延遲、冗餘和容錯能力。與傳統系統依賴單點存儲和計算不同,Openmesh 將中心化數據拆分為更小的、信任最小化的單元,分佈於不同地域和用例場景中。
平臺的全部代碼都是開源的,鼓勵社區共同貢獻與持續改進。系統由社區 DAO 治理,強調透明性、抗審查能力以及公平的基礎設施訪問權。這也體現了 Openmesh 對於實現自愈型、節能型且具擴展性的全球 Web3 基礎設施的承諾。Openmesh 完全開源,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貢獻。平臺由社區 DAO 治理,重視以下三大原則:透明化、抗審查、公平接入。此外,Openmesh 還致力於打造可自愈、節能、可擴展的基礎設施系統,為全球 Web3 提供持久穩定的支持。
Openmesh 的基礎設施以其強大、模塊化的框架為核心,旨在提供高度可擴展、容錯性強、完全去中心化的計算和數據服務。其核心組件是 Openmesh Core —— 一個關鍵的軟件層,通過使用 CometBFT(Tendermint 拜占庭容錯算法的實現)在驗證節點之間保持共識。這確保了即使在多達三分之一節點存在故障或惡意行為的情況下,也能安全地執行區塊創建、交易驗證和狀態管理。該共識引擎還負責區塊提議者的選取、投票階段(預投票和預提交),並在區塊提交後立即實現最終確認。
每個驗證節點還參與數據驗證。在每個區塊中,系統會隨機分配某個驗證節點去從特定的數據源(如 DEX、交易所、Web3 API)中提取數據,然後通過 IPFS 進行數據播種。之後,一個 CID(內容標識符) 將作為鏈上交易提交,從而將可驗證的鏈下數據嵌入協議中。這使得 Openmesh 不僅僅是一個基礎設施平臺,也成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層。
支撐這一架構的還有 DSMP(去中心化服務網格協議)。DSMP 允許服務(稱為 Service Mesh Workers)部署到 Xnodes 上,即網絡的分佈式計算核心。每個 Xnode 可運行微服務、與其他節點共享資源,並提供公開或私有的服務訪問。其底層技術包括:libp2p 的點對點通信、Kademlia DHT 的服務發現、基於資源感知的任務調度。藉助這些組件,服務可以自動發現、彈性擴展,並具備高可用性。
可觀測性層確保所有服務都能被透明地監控。系統會通過 Open Observability Protocol(開放可觀測性協議) 收集並共享運行時間、性能指標、錯誤日誌和訂閱數量等數據,從而實現實時的服務健康分析,並在檢測到問題時動態重新分配資源。
為確保準確性與安全性,DSMP 採用多種共識與驗證模型:
Openmesh 的激勵系統支持一個基於代幣的經濟模型,服務提供者通過提供計算、存儲和可用性服務獲得 Open 代幣獎勵。節點還可以租賃其未使用的資源,從而鼓勵整個生態系統的廣泛參與。服務還可以通過訂閱制模式變現——用戶提前承諾使用,服務方則通過質押代幣來證明其服務可靠性。
Openmesh Core 與 DSMP 聯手,構建了一個智能、自愈的基礎架構系統,能夠動態分配資源、容錯恢復,並支持從 DeFi 到去中心化 AI 等各種應用場景。
Openmesh 構建了一整套可模塊化組合的核心產品,為其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數據服務與分析生態系統提供支持。每個組件既可獨立運行,也能靈活集成,為開發者、企業和組織提供高可用、易擴展、抗審查的 Web3 架構底座。
Xnode 是 Openmesh 基礎設施的支柱,作為一個在分佈式節點網絡中運行的部署與配置系統。Xnode 運行在 XnodeOS 上,這是一個基於 NixOS 的自定義操作系統。每個 Xnode 都作為微服務參與網絡中的數據收集、驗證與計算基礎設施。其架構支持系統可復現性、原子更新和無需重啟的完整系統回滾,特別適用於高可用性系統。Xnode Studio 是一個基於網頁的拖放式平臺,用戶可以一鍵部署基礎設施,使用為區塊鏈節點、數據分析或開發環境預設的模板。訪問 Xnode DVM(去中心化虛擬機) 通過基於 NFT 的身份驗證進行管理,用戶可解鎖相當於傳統雲服務 $3,500 的計算資源,有效期為 12 個月。這種方式顯著降低了基礎設施成本,並提升 Web3 原生應用的部署速度。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目前仍在開發中,Openmesh Cloud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層,允許計算與存儲資源通過點對點市場進行共享、出租與使用。其核心仍是 Openmesh Core,使用 CometBFT 實現拜占庭容錯共識。節點參與結構化的投票過程,包括區塊創建、預投票、預提交階段,並最終完成區塊確認。這確保了即使在最多三分之一節點惡意的情況下,網絡的狀態一致性與安全性也能維持。Openmesh Cloud 還負責驗證交易、執行基於 IPFS 的數據播種,並實現即時最終性。系統會在全網範圍內優化資源分配,對於違規行為執行懲罰機制,確保驗證節點的責任追溯。Openmesh Cloud 被設計為可擴展、抗審查的基礎設施替代方案,非常適合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 Web3 應用場景。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Pythia 是 Openmesh 的分析智能層。它直接連接到 Openmesh Cloud 和 API,提供實時數據分析、可視化和洞察功能。通過 PostgreSQL 核心和實時事件流運行,它支持 SQL 查詢、自然語言提示以及可自定義圖表。Web3 原生身份驗證通過以太坊簽名實現,取消了密碼需求同時保持安全性。該引擎通過先進的緩存(使用 Redis)、查詢路由和分佈式查詢執行,在性能與數據實時性之間實現平衡。Pythia 支持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分析,使用戶能夠研究跨鏈交易、DeFi 協議活動和鏈上指標。它的架構支持結果共享、歷史數據管理和多鏈集成。未來增強功能包括:查詢結果的公鑰加密、更廣泛的協議支持、以及由社區驅動的可視化模板。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Openmesh API 是連接網絡數據的入口,提供對區塊鏈和市場信息的安全、高吞吐量訪問。它的架構支持通過 WebSocket 進行實時事件廣播,通過 IPFS/CDN 獲取歷史數據,並能與 Pythia 分析引擎集成。其核心是 Universal Data Collector(UDC),該組件使用 Boxo 協議將來自交易所和區塊鏈的數據劃分為由 IPFS 支持的內容標識符(CID)。處理管道將原始 JSON 和 Avro 數據轉換為可查詢的 Parquet 文件和 PostgreSQL 實時記錄。藉助 Kubernetes 管理的容器化連接器,API 能動態擴展,並從任意數據源攝取信息。支持範圍包括:以太坊數據、代幣轉賬、DEX 交易量,以及頂級 DeFi 交易對的市場指標。Openmesh API 構成了其數據經濟的基礎層,連接基礎設施與終端用戶,使關鍵數據以可信、可組合的方式被訪問與使用。
Openmesh 將 Chainlin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CCIP)和數據饋送直接整合進其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中,使去中心化應用具備跨鏈功能的開發變得更加順暢。這套強大的集成方案使開發者能夠構建可在不同區塊鏈之間通信、轉移代幣並執行可編程轉賬的 dApp,只需對接一個統一的集成層。通過將 Openmesh 的去中心化計算與存儲環境與 Chainlink 超過 14 萬億美元安全保障的預言機基礎設施結合,平臺為開發者提供了構建可擴展、無需信任的 Web3 服務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從實時的 DeFi 數據儀表盤,到去中心化媒體與 AI 應用,CCIP 都在提升跨鏈互操作性的同時保持了安全性與可組合性。這項集成賦予開發者在完全去中心化的雲端環境中原生部署跨鏈應用的能力,無需依賴 AWS 或 GCP 等中心化服務提供商。
來源: docs.openmesh.network
Openmesh 擴展計劃是由 OpenmeshDAO 發起的社區驅動型項目,目標是在 2024 年第三季度至 2025 年第四季度期間,為平臺的基礎設施擴展與路線圖執行提供資金支持。這一去中心化方式旨在減少 Web3 對中心化基礎設施(如 AWS 和 Google Cloud)的過度依賴——當前超過 80% 的驗證節點和 dApp 運行在這些平臺之上。通過 OEP,貢獻者可以直接支持一個由社區擁有和管理、無需許可的雲系統,而不是由企業壟斷的結構。Openmesh 項目完全未接受任何風險投資,並已由創始團隊自掏腰包投入超過 870 萬美元,展現出對社區成長與 Web3 理念的堅定承諾。參與 OEP 的白名單申請開放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
來源: oep.openmesh.network
OpenR&D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研發平臺,使得分佈式團隊能夠實現可擴展的創新。它通過提供一個由智能合約管理的結構化、透明的任務系統,解決了傳統開源項目和 DAO 協作中的低效問題。開發者可以申請任務、完成任務,並通過鏈上邏輯自動獲得獎勵,同時爭議系統和社區治理機制確保公平性。該平臺支持模塊化的 DAO 參與方式,允許貢獻者成為經過驗證的成員,並對路線圖決策產生影響。OpenR&D 賦能開發者擁有自己的工作成果、獲得結構化的參與機會,並對生態系統發展做出實質貢獻。它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使得貢獻者能夠在去中心化的工作環境中低摩擦地加入、協作並交付成果。
Openmesh.Network/Openrnd
Openmesh 以 DAO 結構運作,賦予“驗證貢獻者”治理權力。與傳統私營公司或中心化基金會不同,關鍵決策——包括基礎設施升級和貢獻者加入——都是由 DAO 透明執行。治理流程採用兩種機制:樂觀提案(如新增貢獻者等低風險決策)和投票機制(如撤銷權限等敏感決策)。基於 NFT 的貢獻者訪問機制確保了去中心化的身份認證。資金管理、路線圖優先級和治理規則都由 DAO 控制。這一治理體系符合 Web3 核心價值,確保 Openmesh 始終保持社區主導、無需許可,並具備抗中心化掌控的能力,從而提升項目的長期韌性與包容性。
Opencircle 是 Openmesh 的社區學習與入門生態系統。它通過 Opencircle Academy 提供進入 OpenR&D 和 Openmesh 基礎設施的入口。該教育平臺包含交互式課程、真實項目和麵向 DAO 的學習路徑。Opencircle 將開發者、研究人員和學習者連接起來,提供參與 Openmesh 生態的實踐機會。參與者可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從入門逐步成長為貢獻者,學習區塊鏈基礎、DeFi、高級雲基礎設施和數據科學等內容。Opencircle 同時促進社區交流、職業發展和生態增長,是 Web3 下一代建設者入門的重要資源平臺。
OpenR&D 是 Openmesh 平臺的基石之一,通過透明的項目管理和代幣化的獎勵分配,徹底改變了開發者的使用體驗。它將去中心化的協調機制引入工程工作流程,使 DAO 和核心團隊能夠在不依賴中心化管理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管理。開發者可以參與由智能合約管理的基於任務的貢獻系統,從而構建一個可擴展且公平的工程協作生態系統。該系統在確保開發者責任歸屬的同時,也保持了去中心化原則,解決了開源項目和 DAO 協作模式中的主要問題。OpenR&D 為構建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提供了一個無需信任、無需許可的框架,使工程師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貢獻成果。
Openmesh 的代幣經濟設計旨在支持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生態系統,通過在網絡安全、開發、生態增長和治理等方面實現激勵平衡。總代幣供應量分為四大類分配:核心、網絡、安全與節點運營(36%)、研發(32%)、生態系統發展(20%)、籌資與儲備(12%)。
其中,36% 的代幣專門用於基礎設施與節點運行,以確保 Openmesh 網絡的安全性與可擴展性。其中包括:20% 用於節點運營者獎勵,8% 用於早期節點驗證者計劃,2% 分配給相關獎勵,2% 分配給已驗證的資源提供者,其餘部分用於數據提供者和質押獎勵。這些分配凸顯了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與網絡參與激勵的重要性。
另外的 32% 用於持續的研發工作,包括:20% 分配給核心團隊、顧問和支持者,8% 用於 OpenR&D 認證貢獻者激勵,以及懸賞、資助、培訓和未來成就相關的儲備。這一部分體現了 Openmesh 對創新和去中心化工程文化的持續投入。
生態發展部分佔比 20%,主要用於社區驅動型計劃,如去中心化雲計劃(DCI)、內容創作、合作伙伴計劃與用戶引導等。這反映了 Openmesh 堅持“社區主導、從下而上”的發展理念。
最後,12% 分配用於籌資與運營儲備,包括:5% 用於未來融資,3% 儲備金,以及用於流動性和行政支出的少量分配。
來源: openmesh litepaper
Openmesh 還引入了 雙代幣機制:
贊助者與早期支持者可獲得可兌換為 Xnode 的雲積分,以及治理代幣,從而參與關鍵決策、承擔如節點運營者、認證貢獻者等角色。這一分層激勵機制確保 Openmesh 的去中心化雲基礎設施既安全運行、又由社區治理,同時具備長期可持續性。
Openmesh 使開發者、組織以及數據提供者能夠在不依賴中心化平臺的情況下進行構建與擴展。其獨特架構適用於 Web3、DeFi、AI 以及傳統 Web2 行業的多種應用場景。
根據 Openmesh 官方 X 頻道於 2025 年 3 月 21 日發佈的公告,Openmesh 即將推出 Xnode Studio V5,該版本將帶來一系列重大升級,旨在提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管理體驗。本次更新包括:節點之間的直接通信功能、容器化應用支持、每個應用的獨立備份、文件與日誌訪問權限、基於角色的權限管理系統、對 NixOS 配置的完全控制權。此外,安全性方面也進行了顯著提升,例如限制登錄訪問,並引入了 基於 Rust 的後端架構,大幅提升系統性能。Xnode Studio V5 的推出充分體現了 Openmesh的使命——打造強韌、安全、由用戶主導的雲基礎設施。這一重要版本將進一步賦能開發者,讓他們無需依賴中心化服務即可構建高性能、完全主權的基礎設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