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ermanent Loss(無常損失)深度分析:原理、計算、影響及應對策略

新手
4/10/2025, 1:44:32 AM
爲應對無常損失,投資者可採取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動態管理流動性以及利用對沖工具等策略。在當前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和投資者行爲產生了重要影響。而相關技術和機制,如 CoW AMM、Bunni V2 等的發展,爲降低無常損失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引言

近年來,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迅猛的發展,吸引了全球範圍內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爲加密貨幣領域的重要應用方向,以其無需中介、自主掌控資產和全球可達性等特性,爲金融體系帶來了全新的變革。其中,流動性挖礦作爲 DeFi 的核心機制之一,允許用戶通過向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提供流動性來獲取交易手續費和額外的代幣獎勵,成爲了衆多投資者參與 DeFi 生態的重要途徑。

在流動性挖礦的過程中,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成爲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無常損失是指當流動性提供者向流動性池中存入資產後,由於市場價格波動導致池內資產比例發生變化,使得流動性提供者在提取資產時,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可能遭受的價值損失。這種損失並非永久性的,在價格回歸到初始狀態時會消失,但在實際市場中,價格波動頻繁且難以預測,無常損失給投資者帶來了顯著的風險。

二、Impermanent Loss 基礎概念

2.1 定義與基本原理

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是指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流動性挖礦場景中,當流動性提供者(LP)向流動性池存入資產後,由於市場價格波動導致池內資產比例發生變化,使得流動性提供者在提取資產時,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所遭受的潛在價值損失。這種損失被稱爲 “無常”,是因爲當資產價格回到初始存入時的水平,損失便會消失。

以 Uniswap 等自動做市商(AMM)平台爲例,流動性提供者通常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向流動性池中存入兩種資產,比如 ETH 和 USDT。假設初始時,流動性池中 ETH 和 USDT 的價值相等,流動性提供者存入價值各爲 1000 美元的 ETH 和 USDT,共 2000 美元的資產。當市場價格發生波動,例如 ETH 價格漲,根據自動做市商的恆定乘積公式(X * Y = K,其中 X 和 Y 分別代表兩種資產的數量,K 爲常數),爲了維持 K 值不變,流動性池中 ETH 的數量會減少,USDT 的數量會增加。此時,如果流動性提供者提取資產,其持有的資產價值可能會低於初始存入的 2000 美元,這中間的差額就是無常損失。

無常損失的產生與流動性提供者的決策密切相關。當流動性提供者選擇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就意味着將資產暴露在價格波動的風險之下。與傳統金融中持有資產等待增值的方式不同,在流動性池中,資產的比例會隨着市場交易不斷調整,這種調整可能會導致流動性提供者在價格波動時失去部分潛在收益。

2.2 產生機制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如 Uniswap、SushiSwap 等基於自動做市商(AMM)模型的平台,無常損失的產生機制主要源於價格波動時流動性池資產的自動再平衡。自動做市商通過算法和數學公式來自動設定資產價格,常見的是恆定乘積做市商模型(CPMM),其核心公式爲 X * Y = K。在這個模型中,X 和 Y 代表流動性池中兩種不同資產的數量,K 是一個常數。

假設初始狀態下,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爲 100 個,資產 B 的數量爲 200 個,根據恆定乘積公式,K = 100 * 200 = 20000。此時,資產 A 與資產 B 的兌換比例爲 1:2。當市場上對資產 A 的需求增加,有交易者用資產 B 來兌換資產 A 時,爲了維持 K 值恆定,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會減少,資產 B 的數量會增加。比如,有交易者用 20 個資產 B 兌換了 10 個資產 A,那麼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變爲 90 個,資產 B 的數量變爲 220 個,新的兌換比例變爲 90:220,約爲 1:2.44。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流動性提供者在價格波動前存入資產,價格波動後提取資產,就可能面臨無常損失。例如,某流動性提供者初始存入價值相等的資產 A 和資產 B,當資產 A 價格漲後,其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 A 數量減少,資產 B 數量增加,而資產 B 相對資產 A 的價值下降。如果此時提取資產,相較於一直持有初始存入的資產,就會出現價值損失。這種損失是由於自動做市商機制在價格波動時對流動性池資產的自動調整所導致的。

2.3 與傳統金融概念對比

無常損失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一些風險概念存在明顯區別。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市場風險是指由於整體市場波動,如股票市場的漲跌、利率的變動等,導致資產價值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可能因爲股票價格下跌、債券利率上升等原因遭受損失。然而,這種損失通常是基於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與資產的交易機制和流動性提供方式關系不大。

流動性風險在傳統金融中主要是指資產能否及時、低成本地變現的風險。例如,某些流動性較差的股票,投資者在賣出時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或者以較低的價格才能成交,從而產生交易成本和潛在的價值損失。而無常損失並非源於資產變現的困難,而是由於在特定的流動性提供機制下,資產價格波動對流動性提供者收益的影響。

與傳統做市商的風險相比,傳統做市商通過買賣報價的差價來獲取利潤,同時承擔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庫存風險。做市商需要不斷調整報價和庫存,以平衡風險和收益。而流動性提供者在 DeFi 中的無常損失,不僅受到價格波動影響,還與自動做市商的算法和流動性池的資產再平衡機制緊密相關。傳統做市商可以通過主動的市場操作和風險管理策略來控制風險,而流動性提供者在面對無常損失時,更多地受到市場價格走勢和 DeFi 協議規則的限制。

綜上所述,無常損失是 DeFi 領域特有的風險形式,與傳統金融市場風險在產生機制、影響因素和管理方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這也使得在 DeFi 投資中,投資者需要採用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來應對無常損失帶來的挑戰。

三、Impermanent Loss 計算方法

在實際應用中,爲了方便投資者計算無常損失,有許多在線工具可供使用。例如,dailydef.org的無常損失計算器,用戶只需輸入初始資產價格、存入資產數量、當前資產價格等信息,即可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無常損失數值和損失率。

這些計算工具在不同投資場景中具有重要應用。對於短期投資者而言,在參與流動性挖礦前,可利用工具預估在不同價格波動情況下的無常損失,結合預期的交易手續費收益和代幣獎勵,判斷是否值得參與。比如,若預計某流動性池在短期內資產價格波動較大,通過計算發現無常損失可能超過預期收益,投資者就可選擇放棄該投資機會。

長期投資者則可借助計算工具,定期評估自己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狀況。根據市場價格變化,計算無常損失對長期收益的影響,從而調整投資策略。例如,若發現長期持有的流動性池因價格波動無常損失逐漸增大,且無改善趨勢,投資者可考慮撤回流動性,重新配置資產。

在選擇流動性池時,投資者可以利用工具對比不同交易對的無常損失情況。比如,比較 ETH/USDC 和 ETH/DAI 兩個流動性池在相同價格波動下的無常損失,選擇無常損失較小的池子進行投資,以降低風險。

四、Impermanent Loss 影響因素

4.1 加密資產價格波動性

加密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是影響無常損失的關鍵因素之一。以以太坊(ETH)和比特幣(BTC)爲例,它們在加密貨幣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且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

在 2021 年 5 月,比特幣價格在短短一周內從約 58000 美元大幅下跌至 30000 美元左右,跌幅接近 50%。對於參與比特幣相關流動性池的提供者來說,若在此期間存入資產,無常損失顯著。假設初始存入價值各爲 10000 美元的比特幣和穩定幣 USDT,當比特幣價格下跌後,根據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比特幣數量相對穩定幣增加,而比特幣價值大幅下降,導致流動性提供者提取資產時價值大幅縮水,無常損失明顯。

以太坊在 2022 年 9 月合並升級前後,價格也經歷了劇烈波動。升級前價格約爲 1600 美元,升級後一度漲至 2000 美元以上,隨後又快速回落至 1300 美元左右。在這一過程中,ETH/USDC 等流動性池的流動性提供者面臨着資產價值的大幅波動。價格漲時,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C 數量增加;價格下跌時,情況則相反。這種頻繁且大幅度的價格波動使得無常損失的計算變得復雜,且損失風險顯著增加。

歷史數據顯示,在加密資產價格波動劇烈的時期,如 2017 - 2018 年的牛市轉熊市階段,許多流動性提供者遭受了巨大的無常損失。當時,比特幣價格從近 20000 美元暴跌至 3000 美元左右,衆多與比特幣相關的流動性池無常損失率高達 30% - 50%,嚴重影響了流動性提供者的收益。這表明加密資產價格波動性越大,無常損失的風險和幅度就越高,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必須密切關注資產價格波動,謹慎評估無常損失風險。

4.2 流動性池的特性

不同流動性池的特性對無常損失有着顯著影響。首先,流動性池的資產比例是一個關鍵因素。以 Balancer 等支持多種資產比例的流動性池爲例,當資產比例偏離 50:50 時,無常損失情況會發生變化。假設一個流動性池的資產比例爲 80:20(資產 A: 資產 B),相較於 50:50 的池子,在相同價格波動下,由於資產 A 在池中佔比較大,價格波動對資產 A 的影響更爲顯著。如果資產 A 價格漲,雖然流動性池中資產 A 數量減少,但由於其初始佔比大,減少的數量相對較多,而資產 B 數量增加相對較少,導致整體資產價值變化與 50:50 池子不同,無常損失的計算和幅度也會有所差異。

流動性池的深度也至關重要。深度較大的流動性池,如 Curve 針對穩定幣交易的流動性池,由於資金量大,能夠更好地緩衝價格波動的影響。當有交易發生時,大額的資金儲備使得資產價格的變動相對較小,從而降低了無常損失的風險。例如,在 Curve 的 USDT/USDC 流動性池中,大量的資金使得這兩種穩定幣的兌換價格相對穩定,即使有較大的交易量,價格波動也能被有效控制,流動性提供者的資產比例變化較小,無常損失也相應降低。

此外,流動性池的交易對特性也會影響無常損失。對於交易對中兩種資產相關性較高的池子,如 DAI/USDC 這兩種穩定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由於它們的價格都與美元掛鉤,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且相關性高,無常損失的風險也較低。而對於資產相關性低的交易對,如 ETH 與一些小衆山寨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由於價格波動的獨立性和不確定性,無常損失的風險則顯著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小衆山寨幣價格可能因市場情緒、項目進展等因素大幅波動,導致流動性池資產比例劇烈變化,進而增加無常損失的可能性和幅度。

4.3 時間因素

流動性提供時間長短與無常損失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價格波動的可能性和幅度都會增加,從而導致無常損失的風險不斷累積。

假設流動性提供者在某一時刻向 ETH/USDT 流動性池存入資產,初始價格爲 ETH:USDT = 1:2000。在短期內,若市場價格波動較小,無常損失可能不明顯。但如果長期提供流動性,比如一年以上,期間 ETH 價格經歷了多次漲跌。可能在某個時間段內,ETH 價格漲至 1:3000,隨後又下跌至 1:1500。在價格漲時,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價格下跌時,ETH 數量增加,USDT 數量減少。每一次價格波動都會對流動性提供者的資產比例產生影響,長期下來,這些波動的累積效應會導致無常損失逐漸增大。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 2020 - 2021 年 DeFi 牛市期間,許多長期參與流動性挖礦的投資者,隨着時間的推移,無常損失逐漸侵蝕了他們的收益。一些流動性提供者在初期獲得了較高的交易手續費和代幣獎勵,但由於長期暴露在價格波動風險下,無常損失不斷積累,最終導致實際收益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這表明長期提供流動性雖然可能獲得更多的交易手續費和獎勵,但同時也面臨着更高的無常損失風險,投資者在制定投資策略時,需要充分考慮時間因素對無常損失的影響,合理規劃流動性提供的時間周期,以平衡收益與風險。

五、Impermanent Loss 對投資者的影響

5.1 收益風險分析

在 DeFi 的流動性挖礦中,投資者面臨着無常損失對收益的潛在侵蝕,這使得收益風險分析變得至關重要。以持有資產和提供流動性兩種策略進行對比,能更清晰地展現無常損失的影響。

假設投資者持有價值 10000 美元的 ETH 和 10000 美元的 USDT。若選擇單純持有,資產價值隨市場價格波動,若 ETH 價格漲 50%,則資產總價值變爲 10000×(1 + 50%)+10000 = 25000 美元 。

若投資者選擇將這兩種資產提供給 ETH/USDT 流動性池,當 ETH 價格漲 50% 時,根據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假設初始時流動性池中 ETH 和 USDT 的價值相等,投資者存入後佔總流動性的 1%。當 ETH 價格漲 50%,經過一系列資產再平衡後,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可能變爲 24000 美元(具體數值根據流動性池公式和交易情況計算得出)。此時,無常損失導致投資者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損失了 1000 美元。

除了資產價格波動帶來的無常損失,流動性提供者還能獲得交易手續費收益。然而,交易手續費收益往往難以完全彌補無常損失。以 Uniswap 爲例,其交易手續費率通常爲 0.3%。若某流動性池日交易量爲 100 萬美元,總流動性爲 1000 萬美元,投資者提供了價值 10 萬美元的流動性(佔比 1%),則該投資者每日獲得的手續費收益爲 1000000×0.3%×1% = 30 美元 。在資產價格波動較大時,無常損失可能在短期內就遠超每日的手續費收益,使得投資者實際收益大幅減少,甚至出現虧損。

5.2 投資決策考量

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提供時,需要在無常損失與潛在收益之間進行謹慎權衡。潛在收益主要來源於交易手續費和代幣獎勵。一些熱門的流動性池,如 Curve 上的穩定幣交易對,由於交易量巨大,流動性提供者能獲得較爲可觀的交易手續費。同時,部分項目還會向流動性提供者發放治理代幣作爲獎勵,這些代幣可能具有潛在的增值空間。

然而,無常損失的風險不容忽視。投資者需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來說,若無常損失的風險較高,即使潛在收益誘人,也可能選擇放棄參與流動性提供。例如,在市場行情不穩定、資產價格波動頻繁時,這類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持有穩定資產,避免無常損失帶來的不確定性。

而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高、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會在充分評估風險後,選擇參與流動性挖礦。但他們也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流動性池的情況。比如,通過分析資產價格走勢、市場波動性以及流動性池的歷史數據,判斷無常損失的可能性和幅度。若預計某流動性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資產價格波動較小,且潛在收益較高,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參與;反之,若預計價格波動較大,無常損失風險過高,投資者則可能會調整投資策略,減少或暫停流動性提供。

5.3 實際案例分析

以某投資者在 Uniswap 提供 ETH/USDT 流動性爲例,該投資者初始存入價值各爲 5000 美元的 ETH 和 USDT,當時 ETH 價格爲 2500 美元,存入 2ETH 和 5000USDT。

在提供流動性後的一段時間內,ETH 價格經歷了劇烈波動。首先,ETH 價格漲至 3500 美元,根據 Uniswap 的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此時,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變爲約 9800 美元,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2ETH×3500 + 5000 = 12000 美元),無常損失約爲 2200 美元。

隨後,ETH 價格又下跌至 2000 美元,流動性池資產再次調整,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變爲約 8200 美元,而單純持有資產價值爲 2ETH×2000 + 5000 = 9000 美元,無常損失進一步擴大至約 800 美元。

在整個過程中,投資者獲得的交易手續費收益約爲 500 美元。可以看出,無常損失遠遠超過了手續費收益,對投資者的投資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該投資者原本期望通過流動性挖礦獲得額外收益,但由於無常損失的存在,最終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投資效果遠不如單純持有資產。這一案例充分體現了無常損失在實際投資中的影響,也提醒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必須充分考慮無常損失的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六、應對 Impermanent Loss 的策略

6.1 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

投資者在選擇流動性提供的資產組合時,應優先考慮低波動性的資產,如穩定幣組合。以 USDC/DAI 爲例,這兩種穩定幣都與美元掛鉤,價格相對穩定。在過去一年中,USDC 和 DAI 的價格波動範圍極小,基本維持在 1 美元附近。相較於 ETH/USDT 這樣的組合,ETH 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USDC/DAI 組合能顯著降低無常損失的風險。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期,如 2022 年加密貨幣市場大幅下跌期間,ETH/USDT 流動性池的無常損失率可能高達 20% - 30%,而 USDC/DAI 流動性池的無常損失率則可控制在 1% 以內。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能有效保障投資者資產的穩定性,降低因價格波動帶來的無常損失風險,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

6.2 動態管理流動性

根據市場行情動態調整流動性提供量和時間是降低無常損失的重要策略。當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投資者可以減少流動性提供量,以降低無常損失的風險。例如,在比特幣價格短期內大幅漲或下跌時,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此時減少在 BTC/USDT 流動性池中的流動性投入,可避免因價格波動導致的資產比例失衡,從而減少無常損失。

在市場趨勢相對穩定時,投資者可以適當增加流動性提供量,以獲取更多的交易手續費收益。比如,當某一資產價格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漲或下跌趨勢時,投資者可以在流動性池中增加投入,在控制無常損失風險的同時,享受更多的交易手續費收入。

合理選擇流動性提供的時間點也至關重要。投資者可以通過技術分析和市場趨勢判斷,選擇在價格相對穩定或波動較小的時間段提供流動性。例如,在市場橫盤整理期間,資產價格波動較小,此時提供流動性可降低無常損失風險,同時有機會獲得穩定的交易手續費收益。而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的前夕,如重要經濟數據公布前、重大政策調整前等,投資者可以提前撤回部分流動性,避免在價格大幅波動時遭受無常損失。

6.3 利用對沖工具

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進行對沖是應對無常損失的有效方法。以期貨爲例,投資者可以在提供流動性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建立與流動性池中資產相反的頭寸。假設投資者在 ETH/USDT 流動性池中提供流動性,爲了對沖 ETH 價格下跌的風險,可以在期貨市場上賣出 ETH 期貨合約。當 ETH 價格下跌時,流動性池中資產價值減少,但期貨合約的盈利可以彌補這部分損失,從而降低無常損失。

期權也是一種有效的對沖工具。投資者可以購買看跌期權,當資產價格下跌時,看跌期權的價值增加,可用於對沖流動性池中的損失。例如,購買 ETH 的看跌期權,若 ETH 價格下跌,看跌期權行權獲得的收益能夠對沖流動性挖礦中因 ETH 價格下跌導致的無常損失。

然而,使用金融衍生品對沖也存在一定風險。期貨市場的槓杆效應可能放大損失,若市場走勢與預期相反,投資者可能面臨更大的虧損。期權的價格波動較大,且存在時間價值衰減的問題,投資者需要準確判斷市場行情和期權的價值變化,才能有效利用期權進行對沖。在使用金融衍生品對沖無常損失時,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其特點和風險,謹慎操作,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制定合理的對沖策略。

七、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7.1 加密貨幣市場中 Impermanent Loss 的現狀

在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流動性提供者普遍面臨的問題,其影響範圍廣泛且程度不一。以 Uniswap 爲例,作爲全球知名的 DEX,擁有大量的流動性池和活躍的交易對。在其 ETH/USDT 流動性池中,由於 ETH 價格的頻繁波動,無常損失現象顯著。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過去一年中,該流動性池的流動性提供者平均遭受了約 5% - 10% 的無常損失,部分極端行情下,無常損失率甚至超過 20%。這意味着許多流動性提供者在參與該流動性池的過程中,資產價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實際收益遠低於預期。

在 SushiSwap 等其他 DEX 平台上,無常損失同樣普遍存在。一些小衆交易對由於市場流動性較差,價格波動更爲劇烈,無常損失的風險更高。例如,某些新興代幣與主流穩定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無常損失率可能高達 30% - 50%,使得流動性提供者面臨巨大的資產損失風險。這些高無常損失的情況不僅影響了流動性提供者的積極性,也對 DEX 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限制了更多資金流入流動性挖礦領域。

7.2 相關技術和機制的發展趨勢

爲了應對無常損失問題,加密貨幣市場不斷湧現出創新的技術和機制。CoW AMM 作爲一種新型的自動做市商機制,旨在通過鏈下批量拍賣系統保護交易者免受最大可提取價值(MEV)攻擊,同時保護流動性提供者(LP)免受外部套利者的影響。在 CoW AMM 中,當出現套利機會時,名爲 Solver 的第三方實體會競爭出價重新平衡流動性池,能夠在池中留下最多 Surplus(指 AMM 曲線上移程度的量化結果,即通過爲 LP 提供最有利交易條件在流動性池中留下的超額資金)的 Solver 獲得重新平衡池的權限。通過這種方式,CoW AMM 內部捕獲了現有恆定乘積做市商(CPMM)中 MEV 機器人提取的套利價值,消除了 LP 所面臨的再平衡損失(LVR)風險,LP 可以將 Surplus 作爲提供流動性的激勵。這一機制的出現,爲降低無常損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Bunni V2 則利用 Uniswap V4 的 “超出範圍 Hooks” 來提高 LP 的盈利能力。Bunni V2 使項目能夠在 Uniswap V3 上創建 ERC - 20 LP token,並將它們插入爲 Uniswap V2/Sushiswap 設計的現有流動性激勵合約。通過這種方式,項目可以將其流動性直接合並到一個 Uniswap V3 的池中,減少了交易者的滑點,使得交易更加順暢。同時,Bunni V2 改進了 Curve 使用的 veToken 經濟學,以減少 DeFi 收耕帶來的拋壓,鼓勵長期流動性供給。LP 在 Bunni V2 中可以更有效地獲得收益,這對於吸引更多流動性提供者參與,降低無常損失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隨着這些創新機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未來有望在更大程度上解決無常損失問題,推動 DEX 市場的健康發展。

7.3 對未來市場的潛在影響

無常損失對未來去中心化金融市場有着多方面的潛在影響。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方面,無常損失的存在可能會促使 DEX 不斷優化自身的機制和技術,以降低無常損失對流動性提供者的影響。這可能導致更多創新的自動做市商模型和流動性管理策略的出現,推動 DEX 向更加高效、穩定的方向發展。例如,一些 DEX 可能會進一步完善價格預言機機制,更準確地反映市場價格,減少套利空間,從而降低無常損失。

從投資者行爲角度來看,無常損失將使投資者更加謹慎地選擇流動性挖礦項目。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提供時,會更加關注項目的風險控制能力、資產波動性以及潛在收益。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可能會減少對無常損失風險較高項目的參與,轉而尋求更穩定的投資渠道。而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會更加注重利用各種工具和策略來對沖無常損失,如使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

在市場穩定性方面,無常損失可能會對市場產生一定的波動影響。當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無常損失的增加可能導致部分流動性提供者撤回流動性,從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然而,隨着市場對無常損失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相關風險管理策略和技術的發展,市場也在逐漸適應和應對無常損失帶來的挑戰,未來市場穩定性有望在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中得到提升。

結語

爲應對無常損失,投資者可採取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動態管理流動性以及利用對沖工具等策略。在當前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和投資者行爲產生了重要影響。而相關技術和機制,如 CoW AMM、Bunni V2 等的發展,爲降低無常損失帶來了新的希望。

作者: Frank
譯者: Eric Ko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Impermanent Loss(無常損失)深度分析:原理、計算、影響及應對策略

新手4/10/2025, 1:44:32 AM
爲應對無常損失,投資者可採取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動態管理流動性以及利用對沖工具等策略。在當前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和投資者行爲產生了重要影響。而相關技術和機制,如 CoW AMM、Bunni V2 等的發展,爲降低無常損失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引言

近年來,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迅猛的發展,吸引了全球範圍內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爲加密貨幣領域的重要應用方向,以其無需中介、自主掌控資產和全球可達性等特性,爲金融體系帶來了全新的變革。其中,流動性挖礦作爲 DeFi 的核心機制之一,允許用戶通過向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提供流動性來獲取交易手續費和額外的代幣獎勵,成爲了衆多投資者參與 DeFi 生態的重要途徑。

在流動性挖礦的過程中,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成爲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無常損失是指當流動性提供者向流動性池中存入資產後,由於市場價格波動導致池內資產比例發生變化,使得流動性提供者在提取資產時,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可能遭受的價值損失。這種損失並非永久性的,在價格回歸到初始狀態時會消失,但在實際市場中,價格波動頻繁且難以預測,無常損失給投資者帶來了顯著的風險。

二、Impermanent Loss 基礎概念

2.1 定義與基本原理

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是指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流動性挖礦場景中,當流動性提供者(LP)向流動性池存入資產後,由於市場價格波動導致池內資產比例發生變化,使得流動性提供者在提取資產時,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所遭受的潛在價值損失。這種損失被稱爲 “無常”,是因爲當資產價格回到初始存入時的水平,損失便會消失。

以 Uniswap 等自動做市商(AMM)平台爲例,流動性提供者通常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向流動性池中存入兩種資產,比如 ETH 和 USDT。假設初始時,流動性池中 ETH 和 USDT 的價值相等,流動性提供者存入價值各爲 1000 美元的 ETH 和 USDT,共 2000 美元的資產。當市場價格發生波動,例如 ETH 價格漲,根據自動做市商的恆定乘積公式(X * Y = K,其中 X 和 Y 分別代表兩種資產的數量,K 爲常數),爲了維持 K 值不變,流動性池中 ETH 的數量會減少,USDT 的數量會增加。此時,如果流動性提供者提取資產,其持有的資產價值可能會低於初始存入的 2000 美元,這中間的差額就是無常損失。

無常損失的產生與流動性提供者的決策密切相關。當流動性提供者選擇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就意味着將資產暴露在價格波動的風險之下。與傳統金融中持有資產等待增值的方式不同,在流動性池中,資產的比例會隨着市場交易不斷調整,這種調整可能會導致流動性提供者在價格波動時失去部分潛在收益。

2.2 產生機制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如 Uniswap、SushiSwap 等基於自動做市商(AMM)模型的平台,無常損失的產生機制主要源於價格波動時流動性池資產的自動再平衡。自動做市商通過算法和數學公式來自動設定資產價格,常見的是恆定乘積做市商模型(CPMM),其核心公式爲 X * Y = K。在這個模型中,X 和 Y 代表流動性池中兩種不同資產的數量,K 是一個常數。

假設初始狀態下,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爲 100 個,資產 B 的數量爲 200 個,根據恆定乘積公式,K = 100 * 200 = 20000。此時,資產 A 與資產 B 的兌換比例爲 1:2。當市場上對資產 A 的需求增加,有交易者用資產 B 來兌換資產 A 時,爲了維持 K 值恆定,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會減少,資產 B 的數量會增加。比如,有交易者用 20 個資產 B 兌換了 10 個資產 A,那麼流動性池中資產 A 的數量變爲 90 個,資產 B 的數量變爲 220 個,新的兌換比例變爲 90:220,約爲 1:2.44。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流動性提供者在價格波動前存入資產,價格波動後提取資產,就可能面臨無常損失。例如,某流動性提供者初始存入價值相等的資產 A 和資產 B,當資產 A 價格漲後,其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 A 數量減少,資產 B 數量增加,而資產 B 相對資產 A 的價值下降。如果此時提取資產,相較於一直持有初始存入的資產,就會出現價值損失。這種損失是由於自動做市商機制在價格波動時對流動性池資產的自動調整所導致的。

2.3 與傳統金融概念對比

無常損失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一些風險概念存在明顯區別。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市場風險是指由於整體市場波動,如股票市場的漲跌、利率的變動等,導致資產價值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可能因爲股票價格下跌、債券利率上升等原因遭受損失。然而,這種損失通常是基於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與資產的交易機制和流動性提供方式關系不大。

流動性風險在傳統金融中主要是指資產能否及時、低成本地變現的風險。例如,某些流動性較差的股票,投資者在賣出時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或者以較低的價格才能成交,從而產生交易成本和潛在的價值損失。而無常損失並非源於資產變現的困難,而是由於在特定的流動性提供機制下,資產價格波動對流動性提供者收益的影響。

與傳統做市商的風險相比,傳統做市商通過買賣報價的差價來獲取利潤,同時承擔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庫存風險。做市商需要不斷調整報價和庫存,以平衡風險和收益。而流動性提供者在 DeFi 中的無常損失,不僅受到價格波動影響,還與自動做市商的算法和流動性池的資產再平衡機制緊密相關。傳統做市商可以通過主動的市場操作和風險管理策略來控制風險,而流動性提供者在面對無常損失時,更多地受到市場價格走勢和 DeFi 協議規則的限制。

綜上所述,無常損失是 DeFi 領域特有的風險形式,與傳統金融市場風險在產生機制、影響因素和管理方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這也使得在 DeFi 投資中,投資者需要採用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來應對無常損失帶來的挑戰。

三、Impermanent Loss 計算方法

在實際應用中,爲了方便投資者計算無常損失,有許多在線工具可供使用。例如,dailydef.org的無常損失計算器,用戶只需輸入初始資產價格、存入資產數量、當前資產價格等信息,即可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無常損失數值和損失率。

這些計算工具在不同投資場景中具有重要應用。對於短期投資者而言,在參與流動性挖礦前,可利用工具預估在不同價格波動情況下的無常損失,結合預期的交易手續費收益和代幣獎勵,判斷是否值得參與。比如,若預計某流動性池在短期內資產價格波動較大,通過計算發現無常損失可能超過預期收益,投資者就可選擇放棄該投資機會。

長期投資者則可借助計算工具,定期評估自己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狀況。根據市場價格變化,計算無常損失對長期收益的影響,從而調整投資策略。例如,若發現長期持有的流動性池因價格波動無常損失逐漸增大,且無改善趨勢,投資者可考慮撤回流動性,重新配置資產。

在選擇流動性池時,投資者可以利用工具對比不同交易對的無常損失情況。比如,比較 ETH/USDC 和 ETH/DAI 兩個流動性池在相同價格波動下的無常損失,選擇無常損失較小的池子進行投資,以降低風險。

四、Impermanent Loss 影響因素

4.1 加密資產價格波動性

加密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是影響無常損失的關鍵因素之一。以以太坊(ETH)和比特幣(BTC)爲例,它們在加密貨幣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且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

在 2021 年 5 月,比特幣價格在短短一周內從約 58000 美元大幅下跌至 30000 美元左右,跌幅接近 50%。對於參與比特幣相關流動性池的提供者來說,若在此期間存入資產,無常損失顯著。假設初始存入價值各爲 10000 美元的比特幣和穩定幣 USDT,當比特幣價格下跌後,根據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比特幣數量相對穩定幣增加,而比特幣價值大幅下降,導致流動性提供者提取資產時價值大幅縮水,無常損失明顯。

以太坊在 2022 年 9 月合並升級前後,價格也經歷了劇烈波動。升級前價格約爲 1600 美元,升級後一度漲至 2000 美元以上,隨後又快速回落至 1300 美元左右。在這一過程中,ETH/USDC 等流動性池的流動性提供者面臨着資產價值的大幅波動。價格漲時,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C 數量增加;價格下跌時,情況則相反。這種頻繁且大幅度的價格波動使得無常損失的計算變得復雜,且損失風險顯著增加。

歷史數據顯示,在加密資產價格波動劇烈的時期,如 2017 - 2018 年的牛市轉熊市階段,許多流動性提供者遭受了巨大的無常損失。當時,比特幣價格從近 20000 美元暴跌至 3000 美元左右,衆多與比特幣相關的流動性池無常損失率高達 30% - 50%,嚴重影響了流動性提供者的收益。這表明加密資產價格波動性越大,無常損失的風險和幅度就越高,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必須密切關注資產價格波動,謹慎評估無常損失風險。

4.2 流動性池的特性

不同流動性池的特性對無常損失有着顯著影響。首先,流動性池的資產比例是一個關鍵因素。以 Balancer 等支持多種資產比例的流動性池爲例,當資產比例偏離 50:50 時,無常損失情況會發生變化。假設一個流動性池的資產比例爲 80:20(資產 A: 資產 B),相較於 50:50 的池子,在相同價格波動下,由於資產 A 在池中佔比較大,價格波動對資產 A 的影響更爲顯著。如果資產 A 價格漲,雖然流動性池中資產 A 數量減少,但由於其初始佔比大,減少的數量相對較多,而資產 B 數量增加相對較少,導致整體資產價值變化與 50:50 池子不同,無常損失的計算和幅度也會有所差異。

流動性池的深度也至關重要。深度較大的流動性池,如 Curve 針對穩定幣交易的流動性池,由於資金量大,能夠更好地緩衝價格波動的影響。當有交易發生時,大額的資金儲備使得資產價格的變動相對較小,從而降低了無常損失的風險。例如,在 Curve 的 USDT/USDC 流動性池中,大量的資金使得這兩種穩定幣的兌換價格相對穩定,即使有較大的交易量,價格波動也能被有效控制,流動性提供者的資產比例變化較小,無常損失也相應降低。

此外,流動性池的交易對特性也會影響無常損失。對於交易對中兩種資產相關性較高的池子,如 DAI/USDC 這兩種穩定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由於它們的價格都與美元掛鉤,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且相關性高,無常損失的風險也較低。而對於資產相關性低的交易對,如 ETH 與一些小衆山寨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由於價格波動的獨立性和不確定性,無常損失的風險則顯著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小衆山寨幣價格可能因市場情緒、項目進展等因素大幅波動,導致流動性池資產比例劇烈變化,進而增加無常損失的可能性和幅度。

4.3 時間因素

流動性提供時間長短與無常損失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價格波動的可能性和幅度都會增加,從而導致無常損失的風險不斷累積。

假設流動性提供者在某一時刻向 ETH/USDT 流動性池存入資產,初始價格爲 ETH:USDT = 1:2000。在短期內,若市場價格波動較小,無常損失可能不明顯。但如果長期提供流動性,比如一年以上,期間 ETH 價格經歷了多次漲跌。可能在某個時間段內,ETH 價格漲至 1:3000,隨後又下跌至 1:1500。在價格漲時,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價格下跌時,ETH 數量增加,USDT 數量減少。每一次價格波動都會對流動性提供者的資產比例產生影響,長期下來,這些波動的累積效應會導致無常損失逐漸增大。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 2020 - 2021 年 DeFi 牛市期間,許多長期參與流動性挖礦的投資者,隨着時間的推移,無常損失逐漸侵蝕了他們的收益。一些流動性提供者在初期獲得了較高的交易手續費和代幣獎勵,但由於長期暴露在價格波動風險下,無常損失不斷積累,最終導致實際收益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這表明長期提供流動性雖然可能獲得更多的交易手續費和獎勵,但同時也面臨着更高的無常損失風險,投資者在制定投資策略時,需要充分考慮時間因素對無常損失的影響,合理規劃流動性提供的時間周期,以平衡收益與風險。

五、Impermanent Loss 對投資者的影響

5.1 收益風險分析

在 DeFi 的流動性挖礦中,投資者面臨着無常損失對收益的潛在侵蝕,這使得收益風險分析變得至關重要。以持有資產和提供流動性兩種策略進行對比,能更清晰地展現無常損失的影響。

假設投資者持有價值 10000 美元的 ETH 和 10000 美元的 USDT。若選擇單純持有,資產價值隨市場價格波動,若 ETH 價格漲 50%,則資產總價值變爲 10000×(1 + 50%)+10000 = 25000 美元 。

若投資者選擇將這兩種資產提供給 ETH/USDT 流動性池,當 ETH 價格漲 50% 時,根據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假設初始時流動性池中 ETH 和 USDT 的價值相等,投資者存入後佔總流動性的 1%。當 ETH 價格漲 50%,經過一系列資產再平衡後,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可能變爲 24000 美元(具體數值根據流動性池公式和交易情況計算得出)。此時,無常損失導致投資者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損失了 1000 美元。

除了資產價格波動帶來的無常損失,流動性提供者還能獲得交易手續費收益。然而,交易手續費收益往往難以完全彌補無常損失。以 Uniswap 爲例,其交易手續費率通常爲 0.3%。若某流動性池日交易量爲 100 萬美元,總流動性爲 1000 萬美元,投資者提供了價值 10 萬美元的流動性(佔比 1%),則該投資者每日獲得的手續費收益爲 1000000×0.3%×1% = 30 美元 。在資產價格波動較大時,無常損失可能在短期內就遠超每日的手續費收益,使得投資者實際收益大幅減少,甚至出現虧損。

5.2 投資決策考量

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提供時,需要在無常損失與潛在收益之間進行謹慎權衡。潛在收益主要來源於交易手續費和代幣獎勵。一些熱門的流動性池,如 Curve 上的穩定幣交易對,由於交易量巨大,流動性提供者能獲得較爲可觀的交易手續費。同時,部分項目還會向流動性提供者發放治理代幣作爲獎勵,這些代幣可能具有潛在的增值空間。

然而,無常損失的風險不容忽視。投資者需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來說,若無常損失的風險較高,即使潛在收益誘人,也可能選擇放棄參與流動性提供。例如,在市場行情不穩定、資產價格波動頻繁時,這類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持有穩定資產,避免無常損失帶來的不確定性。

而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高、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會在充分評估風險後,選擇參與流動性挖礦。但他們也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流動性池的情況。比如,通過分析資產價格走勢、市場波動性以及流動性池的歷史數據,判斷無常損失的可能性和幅度。若預計某流動性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資產價格波動較小,且潛在收益較高,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參與;反之,若預計價格波動較大,無常損失風險過高,投資者則可能會調整投資策略,減少或暫停流動性提供。

5.3 實際案例分析

以某投資者在 Uniswap 提供 ETH/USDT 流動性爲例,該投資者初始存入價值各爲 5000 美元的 ETH 和 USDT,當時 ETH 價格爲 2500 美元,存入 2ETH 和 5000USDT。

在提供流動性後的一段時間內,ETH 價格經歷了劇烈波動。首先,ETH 價格漲至 3500 美元,根據 Uniswap 的自動做市商機制,流動性池中 ETH 數量減少,USDT 數量增加。此時,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變爲約 9800 美元,相較於單純持有資產(2ETH×3500 + 5000 = 12000 美元),無常損失約爲 2200 美元。

隨後,ETH 價格又下跌至 2000 美元,流動性池資產再次調整,投資者在流動性池中的資產價值變爲約 8200 美元,而單純持有資產價值爲 2ETH×2000 + 5000 = 9000 美元,無常損失進一步擴大至約 800 美元。

在整個過程中,投資者獲得的交易手續費收益約爲 500 美元。可以看出,無常損失遠遠超過了手續費收益,對投資者的投資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該投資者原本期望通過流動性挖礦獲得額外收益,但由於無常損失的存在,最終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投資效果遠不如單純持有資產。這一案例充分體現了無常損失在實際投資中的影響,也提醒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挖礦時,必須充分考慮無常損失的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六、應對 Impermanent Loss 的策略

6.1 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

投資者在選擇流動性提供的資產組合時,應優先考慮低波動性的資產,如穩定幣組合。以 USDC/DAI 爲例,這兩種穩定幣都與美元掛鉤,價格相對穩定。在過去一年中,USDC 和 DAI 的價格波動範圍極小,基本維持在 1 美元附近。相較於 ETH/USDT 這樣的組合,ETH 價格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USDC/DAI 組合能顯著降低無常損失的風險。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期,如 2022 年加密貨幣市場大幅下跌期間,ETH/USDT 流動性池的無常損失率可能高達 20% - 30%,而 USDC/DAI 流動性池的無常損失率則可控制在 1% 以內。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能有效保障投資者資產的穩定性,降低因價格波動帶來的無常損失風險,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

6.2 動態管理流動性

根據市場行情動態調整流動性提供量和時間是降低無常損失的重要策略。當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投資者可以減少流動性提供量,以降低無常損失的風險。例如,在比特幣價格短期內大幅漲或下跌時,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此時減少在 BTC/USDT 流動性池中的流動性投入,可避免因價格波動導致的資產比例失衡,從而減少無常損失。

在市場趨勢相對穩定時,投資者可以適當增加流動性提供量,以獲取更多的交易手續費收益。比如,當某一資產價格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漲或下跌趨勢時,投資者可以在流動性池中增加投入,在控制無常損失風險的同時,享受更多的交易手續費收入。

合理選擇流動性提供的時間點也至關重要。投資者可以通過技術分析和市場趨勢判斷,選擇在價格相對穩定或波動較小的時間段提供流動性。例如,在市場橫盤整理期間,資產價格波動較小,此時提供流動性可降低無常損失風險,同時有機會獲得穩定的交易手續費收益。而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的前夕,如重要經濟數據公布前、重大政策調整前等,投資者可以提前撤回部分流動性,避免在價格大幅波動時遭受無常損失。

6.3 利用對沖工具

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進行對沖是應對無常損失的有效方法。以期貨爲例,投資者可以在提供流動性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建立與流動性池中資產相反的頭寸。假設投資者在 ETH/USDT 流動性池中提供流動性,爲了對沖 ETH 價格下跌的風險,可以在期貨市場上賣出 ETH 期貨合約。當 ETH 價格下跌時,流動性池中資產價值減少,但期貨合約的盈利可以彌補這部分損失,從而降低無常損失。

期權也是一種有效的對沖工具。投資者可以購買看跌期權,當資產價格下跌時,看跌期權的價值增加,可用於對沖流動性池中的損失。例如,購買 ETH 的看跌期權,若 ETH 價格下跌,看跌期權行權獲得的收益能夠對沖流動性挖礦中因 ETH 價格下跌導致的無常損失。

然而,使用金融衍生品對沖也存在一定風險。期貨市場的槓杆效應可能放大損失,若市場走勢與預期相反,投資者可能面臨更大的虧損。期權的價格波動較大,且存在時間價值衰減的問題,投資者需要準確判斷市場行情和期權的價值變化,才能有效利用期權進行對沖。在使用金融衍生品對沖無常損失時,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其特點和風險,謹慎操作,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制定合理的對沖策略。

七、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7.1 加密貨幣市場中 Impermanent Loss 的現狀

在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流動性提供者普遍面臨的問題,其影響範圍廣泛且程度不一。以 Uniswap 爲例,作爲全球知名的 DEX,擁有大量的流動性池和活躍的交易對。在其 ETH/USDT 流動性池中,由於 ETH 價格的頻繁波動,無常損失現象顯著。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過去一年中,該流動性池的流動性提供者平均遭受了約 5% - 10% 的無常損失,部分極端行情下,無常損失率甚至超過 20%。這意味着許多流動性提供者在參與該流動性池的過程中,資產價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實際收益遠低於預期。

在 SushiSwap 等其他 DEX 平台上,無常損失同樣普遍存在。一些小衆交易對由於市場流動性較差,價格波動更爲劇烈,無常損失的風險更高。例如,某些新興代幣與主流穩定幣組成的流動性池,無常損失率可能高達 30% - 50%,使得流動性提供者面臨巨大的資產損失風險。這些高無常損失的情況不僅影響了流動性提供者的積極性,也對 DEX 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限制了更多資金流入流動性挖礦領域。

7.2 相關技術和機制的發展趨勢

爲了應對無常損失問題,加密貨幣市場不斷湧現出創新的技術和機制。CoW AMM 作爲一種新型的自動做市商機制,旨在通過鏈下批量拍賣系統保護交易者免受最大可提取價值(MEV)攻擊,同時保護流動性提供者(LP)免受外部套利者的影響。在 CoW AMM 中,當出現套利機會時,名爲 Solver 的第三方實體會競爭出價重新平衡流動性池,能夠在池中留下最多 Surplus(指 AMM 曲線上移程度的量化結果,即通過爲 LP 提供最有利交易條件在流動性池中留下的超額資金)的 Solver 獲得重新平衡池的權限。通過這種方式,CoW AMM 內部捕獲了現有恆定乘積做市商(CPMM)中 MEV 機器人提取的套利價值,消除了 LP 所面臨的再平衡損失(LVR)風險,LP 可以將 Surplus 作爲提供流動性的激勵。這一機制的出現,爲降低無常損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Bunni V2 則利用 Uniswap V4 的 “超出範圍 Hooks” 來提高 LP 的盈利能力。Bunni V2 使項目能夠在 Uniswap V3 上創建 ERC - 20 LP token,並將它們插入爲 Uniswap V2/Sushiswap 設計的現有流動性激勵合約。通過這種方式,項目可以將其流動性直接合並到一個 Uniswap V3 的池中,減少了交易者的滑點,使得交易更加順暢。同時,Bunni V2 改進了 Curve 使用的 veToken 經濟學,以減少 DeFi 收耕帶來的拋壓,鼓勵長期流動性供給。LP 在 Bunni V2 中可以更有效地獲得收益,這對於吸引更多流動性提供者參與,降低無常損失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隨着這些創新機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未來有望在更大程度上解決無常損失問題,推動 DEX 市場的健康發展。

7.3 對未來市場的潛在影響

無常損失對未來去中心化金融市場有着多方面的潛在影響。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方面,無常損失的存在可能會促使 DEX 不斷優化自身的機制和技術,以降低無常損失對流動性提供者的影響。這可能導致更多創新的自動做市商模型和流動性管理策略的出現,推動 DEX 向更加高效、穩定的方向發展。例如,一些 DEX 可能會進一步完善價格預言機機制,更準確地反映市場價格,減少套利空間,從而降低無常損失。

從投資者行爲角度來看,無常損失將使投資者更加謹慎地選擇流動性挖礦項目。投資者在參與流動性提供時,會更加關注項目的風險控制能力、資產波動性以及潛在收益。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可能會減少對無常損失風險較高項目的參與,轉而尋求更穩定的投資渠道。而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會更加注重利用各種工具和策略來對沖無常損失,如使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

在市場穩定性方面,無常損失可能會對市場產生一定的波動影響。當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無常損失的增加可能導致部分流動性提供者撤回流動性,從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然而,隨着市場對無常損失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相關風險管理策略和技術的發展,市場也在逐漸適應和應對無常損失帶來的挑戰,未來市場穩定性有望在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中得到提升。

結語

爲應對無常損失,投資者可採取選擇低波動性資產組合、動態管理流動性以及利用對沖工具等策略。在當前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常損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和投資者行爲產生了重要影響。而相關技術和機制,如 CoW AMM、Bunni V2 等的發展,爲降低無常損失帶來了新的希望。

作者: Frank
譯者: Eric Ko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