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報名參與並發帖解鎖 $2,000 創作大獎!
🌟 參與攻略:
1️⃣ 點擊連結進入報名頁面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 點擊“是”按鈕提交報名
3️⃣ 在動態完成發帖,提升發帖量和互動量,解鎖獲獎資格!
📌 只要是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發帖!
🎁 茶具套裝、Gate x 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 紀念章、點卡等好禮等你來拿!獲獎者還將獲得專屬社區流量扶持,助力您提升影響力,增長粉絲!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評論》貿易逆差不會讓美國變窮
川普對貿易逆差的看法基於兩個基本誤解。 (前情提要:外媒曝馬斯克「私下遊說川普」撤回關稅但失敗了、槓上白宮貿易顧問:腦子有問題 ) (背景補充:川普威脅中國:今日不撤回34%報復關稅,美國將加碼至50%!北京放話:奉陪到底 ) 我其實並不認為你可以通過理性地辯論或解釋經濟理論來擊敗川普的關稅政策。我的意思是,你如何與這樣的東西爭辯呢? 我已經接受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美國人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廣泛關稅的負面後果 —— 也就是觸控那所謂的熱爐子 —— 才會普遍意識到廣泛關稅是壞事。幸運的是,我認為美國人可能會很快醒悟過來: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經濟學部落格,所以儘管我不指望這會帶來多少政治回報,我想我還是應該解釋一下為什麼貿易逆差不會使一個國家變窮(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問題)。 川普對貿易逆差的錯誤看法 川普及其顧問和隨從認為,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被外國「敲詐」。正如我在昨天的帖子中所解釋的,這就是為什麼川普將關稅設定在他認為可以消除美國與每個國家貿易逆差的水平。 川普對貿易逆差的看法基於兩個基本誤解。第一個是簡單的會計錯誤。川普的顧問們查看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公式,注意到進口從 GDP 中減去。他們不明白這是因為進口也被加到了消費和投資中,所以最後必須減去它們以從數位中移除它們。事實是,進口對 GDP 沒有任何影響。 川普的第二個誤解基於這樣一種想法,即進口將被國內生產 1 比 1 地替代 —— 也就是說,如果你阻止美國進口一臺洗衣機,一家美國公司就會多生產一臺洗衣機。這當然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但不是唯一的結果。美國消費者可能只是少用一臺洗衣機,這會讓每個人都變窮。 事實上,川普及其團隊可能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兩個不同的誤解。他們可能認為他們對會計的錯誤信念(即進口減少 GDP)自然源於他們對進口替代的錯誤信念。這兩個錯誤相互強化。 總之,因為川普以這兩種方式誤解了貿易逆差,他認為當美國與某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那個國家就是在敲詐他們。他認為進口迫使美國減少生產,從而降低了美國的 GDP —— 本質上就是在竊取美國的生產。因此,他認為貿易逆差是衡量美國被竊取了多少的指標。 但這根本不是貿易逆差的運作方式。 貿易逆差就像用信用卡買東西 假設你從一個名叫瑞敏的中國人那裡進口了一臺洗衣機。瑞敏為什麼會給你那臺洗衣機呢?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基本上,你可以用兩種方式支付那臺洗衣機。第一種方式是給瑞敏他想要的東西 —— 比如 50 本有趣的書(假設瑞敏以愛讀書而聞名)。第二種方式是給瑞敏寫一張欠條。 第一種情況被稱為貿易平衡。你得到一臺洗衣機,瑞敏得到 50 本書。沒有貿易逆差或順差。 另一種情況是貿易失衡。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是給瑞敏 50 本書,而是給他一張美國國債。債券就是一張欠條。在這種情況下,你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做出了貢獻。一個真實的商品或服務 —— 洗衣機 —— 從中國運到了美國,而回報的只是一張紙(或者實際上是一個電子表格中的數位)。 當你聽到經濟學家討論貿易時,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談論「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經常帳戶基本上只是真實商品和服務的淨流量,而資本帳戶基本上只是欠條的淨流量。如果你在換取洗衣機時給瑞敏一張欠條,這意味著你為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它的資本帳戶盈餘做出了貢獻。這兩件事都只是意味著「用欠條向外國人支付東西」。 現在你可以看到為什麼貿易逆差就像用信用卡買東西。當我用信用卡從目標手中買一臺洗衣機時,我寫了一張欠條,並且我得到了一個有形的東西作為回報。 用信用卡從目標手中買一臺洗衣機意味著目標人物敲詐了你嗎?不。用信用卡從目標手中買一臺洗衣機會讓你變窮嗎?不會。你現在錢少了,但東西多了。同樣的道理,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錢少了,東西多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變窮了,或者被外國人敲詐了。 貿易逆差可能有益的案例 詢問貿易逆差是好是壞,就像詢問用借來的錢買東西是好是壞一樣。答案顯然是「取決於購買的東西是否值得」。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並非所有的購買都是為了消費 —— 很多實際上是生產性投資。如果一家美國工廠以 10 萬美元從日本購買一臺數控機床,而日本工具製造商只是將這筆錢存入美國國債,這會增加美國的貿易逆差。但如果這家美國工廠使用這臺工具製造並銷售價值 50 萬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它就賺了 —— 美國也是如此。 這就是韓國在快速工業化時所做的事情。大約在 1980 年以及 1990 年代初,韓國出現了貿易逆差: 這個時期,韓國正對工業經濟進行鉅額投資: 順便提一句,在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韓國在出現貿易逆差的同時,也在增加出口 —— 不僅以美元計算,而且佔其 GDP 的百分比也增加: 記住,出口會增加 GDP,而進口不會從 GDP 中減去。因此,即使韓國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貿易每年也會為韓國的 GDP 增加越來越多的收入。一個支援「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人很難理解這個事實。 但無論如何,當時韓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是值得的,因為進口資本貨物(機械等)幫助他們比自己製造所有這些資本貨物更快地實現工業化。他們只是購買了機器,並立即用它們製造汽車、電視和其他有用的東西,其中大部分他們以盈利的方式賣給了世界其他地方。 事實上,美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這樣做。當我們想到美國的貿易逆差時,通常會想到消費品 —— 便宜的中國電視等。但美國也進口了相當數量的資本貨物,美國公司用這些貨物生產並銷售產品。美國在 1990 年代做得更多,當時我們有貿易逆差,但也有投資和出口熱潮。 但要小心:「利用貿易逆差進行投資」並不意味著「貿易逆差是好的」。例如,如果公司進口大量資本貨物但投資回報低,那可能是壞事。 如果貿易逆差用於消費呢?那是好是壞? 那麼,當你用貿易逆差購買消費品 —— 那些便宜的中國電視和加拿大製造的汽車等 —— 時會怎樣呢?如今,消費品佔據了美國貿易逆差的大部分。這種貿易逆差是好是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決定「先買後付」是好是壞。記住,貿易逆差就像用信用卡買東西。當美國進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