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动态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开启!
发帖分享加密见解,解锁 $2,000 创作奖励与专属流量扶持!
🌟 参与攻略:
活动期间,通过活动表单报名,随后在 Gate.io 动态发布帖子即成功参与。
立即参与👉️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与加密相关内容均可参与,创作者们请尽情发帖!
🎁活动奖励:
🔹榜单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赢茶具套装、国际米兰保温杯、Gate.io纪念章、合约体验券等超$2,000好礼!
🔹上榜创作者还将解锁AMA访谈、荣誉海报、V5标识、精选推荐、动态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区影响力!
活动时间: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动详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创作者们,快来秀出你的加密观点,赢奖励、拿流量,登上创作榜!
谁在川普背后推动关税:「中路好战角」经济学家纳瓦罗
将全球经济拖入混战,他的推手角色无可争议,但这场战争的代价,是否值得,仍是未知数。 (前情提要:外媒曝马斯克「私下游说川普」撤回关税但失败了、杠上白宫贸易顾问:脑子有问题 ) (背景补充:川普「根本算错」对等关税!AEI学者爆:税率灌水4倍,关键参数没搞懂 ) 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 在川普几乎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极端政策公布后,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达到顶峰: 4 月 7 日,截至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10 点,标普 500 指数期货下跌 5.98%,纳斯达克 100 指数期货下跌 6.2%。道琼斯指数期货下跌 5.5%。 亚洲市场更是充满避险情绪,日经指数早盘一度下跌 8.9%。台湾加权指数在两天假期后暴跌近 10%,台积电、富士康等主要股票的熔断。 加密市场也未能幸免。 投资者眼睁睁看着资产缩水,加密交易萤幕上的红线如同警报,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动荡。 CoinGlass 的资料显示,加密货币的清算额已飙升至约 8.92 亿美元,其中包括超过 3 亿美元的比特币多头和空头仓位。 BTC 已跌至 77000 美元左右,ETH 则更是来到了 1500 美元。 贸易战的号角再度吹响,而站在风口浪尖的,是川普的高阶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4 月 6 日,纳瓦罗出现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中。 他试图安抚投资者情绪,在面对采访玩起了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艺术: 「首要原则,特别是对于小投资者来说,那就是 — 除非你现在卖掉了股票,否则你不会亏钱。明智的策略是不要惊慌,坚持住」。 浮亏不是亏,没卖等于没亏。 你很难想像,这种接近精神胜利法式的无效安慰,竟出自一个资深的总统高阶贸易顾问和大学经济学教授之口。 这一表态显然无法平息市场的焦虑,反而让人们将目光聚焦于他 —— 这位被外界戏称为「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哈佛博士,似乎不仅是政策的代言人,更是极端贸易保护主义背后不可忽视的推手。 就连与川普总统相交甚好的马斯克,前几天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了对这位总统顾问的批评和暗讽,直言「获得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不是件好事,可能因过度自负而导致决策失误」;并质疑纳瓦罗从未亲手创造过任何实质性成果。 这位站在川普身后的经济学家,究竟是谁?他如何推动了这场席卷全球的关税政策风暴? 从学术界的边缘,到白宫的决策核心,纳瓦罗的生平与川普的保护主义理念交汇,或许共同酿成了这场危机。 从学术到政治的边缘人物 彼得・纳瓦罗的故事,始于 1959 年 7 月 15 日,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的父亲阿尔伯特・「阿尔」・纳瓦罗是一名萨克斯管和单簧管演奏家,母亲伊夫林・利特尔约翰则是萨克斯第五大道的一名秘书。 然而,这段家庭时光短暂而动荡,父母在他 9 岁或 10 岁时离婚,留下纳瓦罗与母亲辗转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和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 单亲家庭的成长经历,或许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稳定与自立的渴望,最终在马里兰的贝塞斯达 – 切维蔡斯高中完成学业时,悄然发芽。 1972 年,凭借学术奖学金,纳瓦罗进入图夫茨大学,拿下学士学位。同年,他加入美国和平队,远赴泰国服务三年。这段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可能为他日后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关注埋下伏笔。 1979 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随后于 1986 年在经济学泰斗理查德・E・凯夫斯的指导下摘得博士桂冠。学位在手,他选择留在学术界,自 1989 年起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担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一干就是数十年,直至成为名誉教授。 然而,纳瓦罗并非满足于书斋之人,他曾五次投身政治,试图将理念付诸实践。 1992 年,他竞选圣地亚哥市长,在初选中以 38.2% 的得票率领先,却在决选中以 48% 惜败; 此后,他又先后角逐市议会、县监事会和国会席位,均铩羽而归 ——1996 年国会选举得票 41.9%,2001 年市议会特别选举仅获 7.85%。这些失败并未让他退缩,反而凸显其执着与边缘化特质。 他在竞选中反复强调经济保护主义和就业优先,与日后川普的「美国优先」遥相呼应,却在当时未能赢得选民青睐。 从单亲家庭的少年,到哈佛的经济学博士,再到屡战屡败的政治边缘人物,纳瓦罗的轨迹充满矛盾。 他看上去既是严谨的学者,却又是激进的行动派;既在学术界留下足迹,又在政坛屡受挫折。 学界和政界的辗转中,贸易保护和对华强硬的态度,似乎早已埋下了种子。 中国威胁论,早已有迹可循 彼得・纳瓦罗从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会满足于象牙塔内的平静。 其后续轨迹显示,这位新晋博士已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9 年,他加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时,开始将学术热情转化为笔锋犀利的批判。他的目标直指一个日益崛起的力量 —— 中国。 真正让他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著作。 2006 年,他出版《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The Coming China Wars),以近乎预言的口吻警告,中国经济扩张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对美国制造业的生存威胁。 书中透露着有一种近乎偏见的固执,比如「中国的发展是对人类的一种威胁,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彼时亚马逊网上的读者书评,多认为该书有故意炒作和耸人听闻的嫌疑。 这本书虽未引起主流经济学界的广泛共鸣,却在某些保守派圈子里激起涟漪。 五年后,2011 年的《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将纳瓦罗的批判推向高潮。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分析,更像一份控诉书。 他激进的指责中国通过非法出口补贴、生产补贴、货币操纵和智慧财产权盗窃,系统性地摧毁美国经济根基… 然而,纳瓦罗的这些观点并非没有争议。 主流经济学家,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西蒙・约翰逊,曾公开批评他的分析「过于片面,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而纳瓦罗在书中的强硬措辞,与一般意义上认为的儒雅学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他在经济学界被贴上「异类」的标签。 不过纳瓦罗用十余年的学术积累,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