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香港政策宣言2.0引爆RWA赛道,如何打通发行最后一公里?
文|RWA知识圈
编|RWA知识圈
一、政策东风催生万亿级市场机遇
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发布的《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明确将推动贵金属、有色金属及可再生能源等实体资产的代币化进程,此举瞬间点燃市场对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的热情。Redstone预测显示,2030至2034年间全球10%-30%的资产将完成代币化转型。面对这片蓝海,企业纷纷摩拳擦掌,但需清醒认识到:代币经济模型设计与合规框架构建是成败关键。若激励机制失衡或依赖低效的DAO治理体系,极易引发企业与代币持有者的利益冲突。
二、监管高墙下的代币化困局
当香港积极推动资产代币化时,全球监管壁垒仍是主要障碍。以美国为例,代币权与股权的博弈始终受制于强监管框架。自2017年SEC将豪威测试应用于RWA领域,多数代币被定性为证券。2019年SEC推出的复杂监管体系进一步压缩合规空间,尤其对中小企业形成致命掣肘——它们既无力承担跨国法律团队费用,也难以应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监管套利风险。这种压力迫使企业转向私募股权融资——通过风投支持协议开发,待完成后才分发代币。为规避监管风险,企业甚至需与自身开发的协议彻底切割,避免持有代币或进行价值引导。这种“协议治理权让渡+互补品商品化”的模式虽实现形式合规,却埋下深层隐患。
三、三重结构性风险浮出水面
当前模式正暴露三大致命缺陷:
激励机制错位迫使企业将价值导流至股权端,削弱代币经济活力;
DAO治理陷入低效循环,基金会运作存在激励扭曲,而集体决策又因代币持有者参与不足导致决策僵化;
法律风险未根本消除,SEC持续调查相关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些风险呈指数级放大:动辄百万美元的法律咨询成本吞噬有限资金,跨境合规流程延长发行周期6-12个月,而DAOs的无限责任风险更可能让创业者倾家荡产。
尽管美国、新加坡等地已建立数字资产专属监管体系,但RWA加速器在经济模型优化、合规框架设计及运营策略规划上的专业赋能,仍是打通发行“最后一公里”的核心枢纽,通过三大核心服务破解困局:构建标准化合规模板降低法律成本90%+,设计DAO有限责任架构消除连带风险,建立跨境合规快速通道压缩发行周期至3个月内。
四、合规破局的关键路径
降低证券化风险需重构权利分配体系。RWA加速器可通过解构经济收益权、投票决策权、信息知情权与法律执行权,将链上控制权与法律实体剥离。这种设计使代币赋予的基础设施控制权独立存续——即使创始团队退出,链上权力机制仍持续运转。区别于证券持有者,代币持有者的资产权益完全由代码定义且经济独立,其价值虽部分依赖链下运营,但通过加速器的合规架构设计,可有效规避证券法监管边界。
五、技术演进与监管融合的未来图景
股权与币权的鸿沟正在技术迭代中加速弥合。主流区块链技术已实现股息分配、股权分割等公司行动的程序化,合规证券代币化逐步成为行业标准解决方案。尽管当前合规路径可化解基础风险,但中小企业面向全球化布局时仍面临三重进阶挑战:技术断层方面,区块链开发人才短缺持续推高适配成本,跨链资产映射等核心环节被迫依赖外部支援,而公链标准的快速迭代迫使企业陷入持续性技术升级压力;监管碎片化方面,主要金融中心对“独立运行协议”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链下资产审计要求与治理代币税制在关键市场形成监管冲突;法律真空带层面,不同司法体系对代币持有者“最终控制权”的性质界定存在根本分歧,绝大多数地区对去中心化组织的责任认定尚未建立明确法律框架。
这种技术迭代加速、监管标准割裂、法律定义模糊的全球三维困境,使RWA加速器的核心价值凸显:基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监管沙盒机制,动态校准区域合规方案,为企业提供本地化技术适配方案,同步构建跨法系责任隔离机制。当技术标准、监管框架与专业服务形成合力,RWA赛道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率先布局者必将摘得行业首波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