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10條香港區塊鏈監管環境觀察:中短期悲觀 長期樂觀
作者:嶽小魚;來源:X,@yuexiaoyu111
香港區塊鏈行業之前是如火如荼,最近似乎偃旗息鼓了。
香港幣圈如今到底怎麼樣呢?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住在香港,高頻次地和很多香港的朋友和項目進行溝通,逐漸看清楚了香港Web3的監管環境和政策風向。
這裏總結爲10條。
1 先說結論:對於香港的Web3行業發展,中短期悲觀,長期樂觀。
2 中短期悲觀,是因爲監管政策的反復搖擺、左右腦互搏。
不只是中央和港府互搏,港府的行政部門和監管部門也在互搏。
中央要金融穩定性,港府要發展新產業,行政部門要創新,監管部門要保守。
最根本的矛盾則在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全球流動性與政府的強外匯管制及限制資本外流天然互斥。
3 長期樂觀,是因爲大趨勢不可逆,穩定幣是真的有價值,尤其對於跨境貿易和跨境支付來說,是一場巨大變革。
同時美國在加快推動加密貨幣行業的立法,佔據了立法權和主導權,早晚有一天其他國家地區會被迫“打開國門”。
只是現在還沒有到決策的時候,所以還可以搖擺和觀望,不過越往後拖就越被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至少邁出了關鍵一步,開了一個口子,後邊再逐漸放大即可。
更關鍵的是,香港依舊是中國的對外窗口或者說金融後門,現在只是關小了一些或者管控強了一些,但是一定要有這個窗口。
4 港元穩定幣一期牌照只會給本地財團,最多不超過5張。
京東、螞蟻退出穩定幣牌照申請,核心是因爲內地政府擔心這些科技公司規模太大,風險難以管控。
當然,對於京東、螞蟻這些科技巨頭來說,香港不給發牌照,那去其他地區申請即可。
作爲一個有700萬人口的城市,香港的市場規模並沒有那麼大,而科技巨頭們的穩定幣業務還是一定要做的。
5 港元穩定幣基本難以落地,不只是牌照問題,最大的阻礙是風險管控下業務範圍限制。
比如,當前香港穩定幣政策的一個最大限制點是:終端用戶必須要KYC。
這意味着港元穩定幣沒有二級市場,只能在白名單地址範圍內流通。
這其實是爲了進一步限制風險範圍,但是也犧牲了穩定幣的可用性,最終變成了香港版的“數字人民幣”。
6. 雖然港元穩定幣不可爲,但是RWA卻大有可爲!
香港的監管邏輯是:基於底層資產來進行分層監管。
穩定幣的底層是法幣,所以監管要求最高;
其次是金融資產爲底層的RWA,可能會被認定爲證券;
最後是以實物爲底層的RWA,監管要求最低。
7 目前做實物資產爲底層的RWA項目很多,而以金融資產爲底層的RWA很少。
但是以金融資產爲底層的RWA要遠優於以實物爲底層的RWA,因爲實物資產在代幣化前需要先金融化,路徑長、成本高、收益低。
現在實物資產RWA不透明度太高,實物資產部分基本是黑盒,大多數項目要麼是蹭概念、要麼有洗錢嫌疑。
8 以前我以爲傳統金融世界的優質資產是稀缺的、是要被搶購的。
但是和做RWA的創業團隊聊完才發現,傳統金融世界的優質資產還是非常缺融資來源,可以說優質資產大於資金量。
代幣化的價值在於可以降低獲取資金的門檻。
9 RWA的演化還是遵循這樣的路徑:法幣上鏈 —> 債券上鏈 —> 股票上鏈 —> 金融衍生品上鏈 —> 實物資產上鏈。
法幣上鏈,監管要求太高,也不是小企業可以參與的;
實物資產上鏈,不是優質資產的資產,上鏈了也不是優質資產;
而中間部分的標準金融產品上鏈,空間巨大,是真的解決了資產端缺資金、資金端缺資產的問題。
反過來看待這個問題:監管沒有明確、沒有落地,其實是對現有幣圈從業者的保護和壁壘。
如果等到監管真的落地了,大公司們衝進來,我們又有哪些機會呢?
所以現在是很好的窗口期。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搖擺的人在退出,堅定的人在抓緊時間建設,成功的路上從來都不擁擠。
做好技術準備、產品準備,等到監管的發令槍響起時,就可以直接衝刺了。
前提則是,行業的從業者一定是相信這個行業,並且做的項目真的在解決市場的需求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