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從100美元到3500美元還在買ETH:這個從不碰Meme幣的Web3創業者,憑什麼每個週期都贏?
從100美元到現在,他從沒賣過一枚ETH
認識Karnika E. Yashwant的人都叫他"KEY先生"。
14歲輟學,現在迪拜管着150多號人。這哥們的履歷就像開了掛——多家Web3公司創始人,好幾個區塊鏈項目的戰略顧問。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頭銜。
而是他告訴我的那句話:“我從來不買Meme幣。”
不是錯過了,是壓根兒就沒打算參與。
100美元買入,3500美元還在加倉
很多人覺得投資就是抄底逃頂。KEY先生完全不是這麼玩的。
他在ETH還是100刀的時候開始買,後來漲到3500刀?繼續買。跌破1000?還在拿着。
“我投資的時候,根本不care明天漲跌多少。我只想知道十年後它值什麼價。”
這話聽起來有點凡爾賽,但他確實就是這麼幹的。
在他眼裏,ETH被嚴重低估了,一直都是。BTC?那是百萬美元級別的資產,只是價格還沒到位而已。
散戶還在糾結"BTC會漲到17.5萬還是跌回4.5萬"的時候,人家已經在想五步之後的事了。
他說了句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話:“買入的時候你就已經賺了,不是賣出的時候。”
什麼意思?
如果你真的理解一個資產的長期價值,那買入那一刻你就勝券在握了。價格?那只是時間問題。
爲什麼散戶總是虧錢?
KEY先生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沒有任何客套。
“大部分人天生就沒有贏的基因。”
這話聽着扎心,但他接着解釋:
“他們想發財,但沒準備好成爲那種能扛得住痛苦、在不確定性裏保持冷靜、在一片混亂中還能清醒思考的人。”
他見過太多次循環了。
每個人都說"如果我2012年買了BTC就好了",但真的給你機會?你可能2倍就跑了,因爲你根本沒有那個conviction。
財富不是靠追熱點堆出來的,而是靠成爲那個能經受住考驗的人。
KEY先生的六條鐵律
他不炒短線,不追Meme,也不看KOL喊單。
他的方法論很簡單,但能堅持的人不多:
1. 自己研究,不靠別人
KEY先生每筆投資都是自己深挖過的——技術、團隊、代幣經濟學、時機,全部搞懂。
他說:“如果我沒法用自己的話解釋清楚這玩意兒的價值,我就不會買。”
2. 看聰明錢怎麼動
散戶跟風,機構布局。
KEY先生觀察的是資本流向——那些悄悄積累、不在社交媒體上嚷嚷的動作。
他在別人察覺之前建倉,在別人反應過來之前離場。
3. 以十年爲單位思考
下個月跌40%?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十年後這東西值多少錢。
這種思維方式讓他能拿住倉位,而別人早就因爲短期波動慌了。
4. 信念比便利更重要
扛住市場波動需要的不只是策略,更是信念。
KEY先生投資的不是資產本身,而是他願意等待的那個未來。
5. 拉遠視角,屏蔽噪音
最重要的決定往往不是買什麼,而是忽略什麼。
他精簡社交圈,篩選信息源,只關注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6. 絕不碰Meme幣
KEY先生從沒買過任何Meme幣。不是不懂玩法,而是根本不參與。
“如果你想要多巴胺刺激,那就去賭。但別把這個和積累財富混爲一談。”
他的持倉——BTC、ETH,加上一些精選的基礎設施項目——全都基於實用性和長期願景。
正是這種心態讓他在每個週期都活得很好。
最後聊的那句話
採訪快結束的時候,KEY先生說了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
“你不會先變富再成功。你會先成功,然後才變富。”
加密貨幣沒有捷徑,沒有神奇代幣,也沒有一夜暴富的祕訣。
但有一種東西確實存在——清晰的思維模式。
KEY先生的故事不是關於搶跑,而是關於始終保持正確的判斷。
迪拜的辦公室裏,他管理着上百人的團隊。但他的核心邏輯從14歲輟學那天起就沒變過:
搞懂你買的是什麼,然後等。
在這個圈子裏,成功首先是一種心態。
其他的?都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