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開啓!
發帖分享加密見解,解鎖 $2,000 創作獎勵與專屬流量扶持!
🌟 參與攻略:
活動期間,通過活動表單報名,隨後在 Gate.io 動態發布帖子即成功參與。
立即參與👉️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時間: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快來秀出你的加密觀點,贏獎勵、拿流量,登上創作榜!
特朗普的終極野心
作者:萬連山
凌晨2點,美國官方宣布,對中國關稅提高至104%,即時生效。
104%,基本是硬脫鉤了,短期面臨的壓力極其巨大。
可以參考下口罩封禁時的情況。
美國那邊的物價暴漲,政府被逼得動用直升機直接給民衆撒錢……
所以消息傳出,原本大漲的美股立刻轉大跌,美債也緊跟着劇烈波動,三十年期國債利率漲10個BP。
誰在減持?不言而喻。
而接下來的形勢,似乎也不容樂觀。
如果是十年前的國際環境,或許還有轉圜的餘地。
但最近幾年,全球各國明顯右轉,新上臺的政府一個比一個強硬……
比如我們這邊,大家很明顯能感受到:官方的譴責越來越少,實際對抗越來越多。
不出意外,很快我們就將看到,除了少數妥協,多數大國爭先恐後施行報復性關稅,增強貿易壁壘。
沒辦法,別人都加,你不加就喫虧。
而這也意味着,至今還不到40年的全球化進程,可能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
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維持了這幾十年,貫穿了近兩代人的人生,導致許多人對這種秩序習以爲常、下意識覺得這就是常態。
但帶入更久遠的時間尺度中,自由貿易其實是很稀罕的事。
保護主義,才是常態。
如何偉大?
很多人將特朗普與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對應。
有人覺得他像崇禎,亂折騰起反效果;也有人覺得像劉邦,無賴但擁躉衆多……
但現在發生的一系列事,卻讓人不得不想到了王莽。
特朗普說他最崇拜的人之一,是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
而他現在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是在追隨這位“讓美國偉大”的古人的腳步……
行事極其出人意料,看似瘋狂、超出時代的行爲,卻是極端的復古運動——妄圖把美國拉回到20世紀之前,他心中美利堅真正偉大的時代。
那個時代的美國,工業、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超越英國;武力同樣充沛,平均每年領土擴張6.9萬平方公裏,在人類歷史上僅次於蒙古帝國,連俄羅斯都甘拜下風。
某種程度上,與霍梅尼拋棄世俗化、用中世紀教法統治伊朗,妄圖復興伊斯蘭世界有些類似。
但衆所周知,霍梅尼失敗了,伊朗在他的徒子徒孫手中變得越來越窮困。
而現在,全世界的主流輿論、包括美國國內的很大一部分人,幾乎全在說特朗普是不可理喻的瘋子。
幾乎已經將其定義爲失敗者。
嘲諷貶低的話不必再說。
與其無休止地打口水仗,不妨以更廣闊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
回顧美國的關稅史,有三個最高峯。
1828年,1930年,以及即將執行“對等關稅”政策的2025年。
彼此之間的間隔,大概都是100年。
這是個很奇怪的周期,但客觀上就是存在。
我們嘗試從最根源處說起。
根據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的經濟史數據,看下圖。早從1720年開始,13塊殖民地的人均產出就超越德法,僅次於英國本土。
僅以財富論,可以說是世界第二發達經濟體。
作爲母國重要的傾銷地,整個殖民地時期,當地關稅長期高企,只不過這個稅是由英國人收的。
比如七年戰爭後,英國雖然得到了世界的支配權,但也元氣大傷,急需殖民地輸血。
因此頒布《茶稅法》、《唐納德稅法》、《印花稅法》……並設立殖民地海關,對進入北美的貨物徵收入口稅。
怎麼個意思?你不僅必須買我的貨,而且我還要通過關稅變相漲價。
1773年12月,波士頓的“自由之子”們再也無法忍受盤剝,把342箱東印度公司茶葉倒進大海,釀成“波士頓傾茶案”。
反抗此起彼伏,最終引爆了獨立戰爭。
獨立之後,英國人和該死的關稅都走了,大家迎來了自由貿易。
但還是看下圖,此後長達二十餘年,美國人均產出增長幾乎停滯,反而不如建國之前。
此時此刻,分歧出現了。
在美國“走向偉大”之前,國內大致分爲兩派。
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爲代表的北方工業制造業經濟,以托馬斯·傑斐遜爲代表的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前者認爲,美國工業薄弱,必須對進口商品重新課以重稅,保護本國制造業。
但很明顯,你加進口稅,別國肯定也會實施對等關稅作爲報復。
這種後果,對工廠主們而言,根本就不算事。
因爲當時美國的工業品,在海外基本沒有市場,就算被加稅又怎樣?與其擔憂這些,不如扶持本土制造業,喫下國內市場。
彼時,整個美國的紡織廠才10來家。
1789年,第一屆過會通過首部關稅法案,對81種商品徵收關稅,平均稅率8.5%,反制英國傾銷。
得益於此,到1810年,美國防止工廠增長至240家。
很顯然,關稅對扶持本土工業的效果,非常顯著。
但對南方的農場主們,這就不太友好了。
當時美國的主要農產品是棉花和煙草,是延續了幾百年的產業了。本土那點工業產能根本喫不下,從來都是以出口爲主。
提高關稅,他們不僅出口利潤大幅降低,購買生產工具的成本也大幅提高。
血虧。
1812-1815年的英美戰爭,讓美國政治家認識到工業有多麼重要,推出《關稅法1816》,將平均關稅提高至25%,紡織品的稅率高達33%。
英國急需提高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棉花出口從1820年的2200萬美元,降至1826年的1800萬美元。
1828年,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再度提出“可憎關稅”法案,將平均稅率提高到45%。
客觀來講,發展工業是時代的進步。
但作爲代價的農場主們,顯然不會同意這個說法,南方人怒斥政府“犧牲農業利益補貼工業”。
更關鍵的是什麼呢?
隨着北方工業規模壯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於是他們試圖讓廣大的黑奴成爲工人。
這等於是刨了農場主們的祖墳。
原本就被高關稅弄得喘不過氣,現在還要廢除奴隸制,增加僱傭的成本!?
爲了緩和矛盾,聯邦政府不得不在1845年、1855年、1860年三次下調關稅。
但1861年,隨着《莫裏爾關稅法》的頒布,堅持高關稅政策、堅持廢奴的林肯上臺,南北矛盾再也無法緩和,內戰爆發。
北方人統一了國家和話語權,順利將美國變成全世界關稅壁壘最高的國家,本土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累。
到1894年,美國工業總產值正式超越英國,佔全球比重躍升至30%,成爲新的世界工廠。
這一地位,維持了長達116年之久,直到2011年,才被中國超過。
以上,是在關稅視角下,美國從初生走向“偉大”比較片面的、簡略的歷程,實現了工業強國的目標。
而這自然就是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終極目標。
但兩個世紀前的辦法,能否在今天起到類似的效果?
現實難題
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本意,是效仿安德魯・傑克遜、約翰·昆西·亞當斯、亞伯拉罕・林肯等先賢。
但在輿論中,卻被大部分人認爲是引發30年代大蕭條的胡佛的翻版。
有一說一,胡佛與特朗普的相似之處,確實挺多的。
但懂王肯定覺得自己好冤枉。
胡佛時期的美國,工業產值已經佔到全球的40%,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產能過剩非常嚴重。
而21世紀的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逆差國。
兩者加關稅的底層邏輯完全就不一樣。
……
時間再回到現在。
特朗普想讓美國重歸“偉大時代”,僅僅靠關稅肯定是不可能的。
加關稅簡單,難的是要有實際的商品供給國內乃至海外市場。
尤其是,曾經的美國耗費了一百餘年時間、幾代人的心血,才完成工業化、成爲世界工廠;如今,已經事實上去工業化的美國,想要重新工業化、乃至重建世界工廠,至少有四個直接難題:
1.勞動力
截至2024年,美國勞動人口總數爲1.67億,實際被僱傭人數遠小於這個數字。
其中80%從事服務業,第二產業僱傭人數長期維持在一千萬左右。
作爲對比,中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高達2.1億……
在生產力沒有巨大飛躍的情況下,以目前的勞動力規模,美國想要重建世界工廠非常困難。
2.產業鏈
美國雖然掌握了全球大多數尖端科技,但去工業化半個世紀至今,大量基礎產業鏈丟失,實用技術卻是短板。
666個工業小類、41個工業大類,能獨立自主的不到5%。
以工業原料爲例。美國並不缺礦,但很缺加工類的產業;而中國佔全球最工業原料市場份額超過40%。
一旦重新發展制造業,又限制進口中國商品,這個難題怎麼解決?
雖然可以在別處市場另外扶持加工業……先不說建不建得起來,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是難以想象的。
**3.**能源
或者更具體一點,電力供應怎麼解決?
2023年,美國總發電量約4.3萬億度,工業用電量約1.01萬億度,佔比約23.6%。
與其他國家相比,1萬億度工業用電,看似龐大。
但對前世界工廠的美國而言,其實還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明顯反映出近三十年去工業化的現象。
作爲對比,中國2023年總發電量約94181億度,工業用電量63847億度,佔比約67.8%。
如果把中國的用電結構作爲“世界工廠”的標準,那麼美國的總發電量大概約爲3.29÷32.2%≈10.2萬億度。
即便把標準放低一點,也意味着電力生產必須翻倍。
發電需要什麼?原料是能直接買到的,前提是要有發電廠。
怎麼建發電廠?一要錢,二要人。
再看下圖,現存美國電力系統的價值規模……
想要實現發電量翻倍,不僅要耗費數以萬億級計的資金,還需要大量人力。更關鍵的是,這不可能在數年內實現。
3.物流
陸路方面。
在曾經的工業化時代修建的長達40萬公裏的鐵路,雖然並沒有完全荒廢,但也已經極爲老舊。
想在陸地上將貨物橫穿北美大陸,首先要做的就是維修鐵路和公路。
2021年,拜登曾發起1萬億美元基建投資計劃,其中用於港口、鐵路、公路的不足20%,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既然如此,海路的重要性就愈發重要。
這方面最近討論度很高,最爲人熟知的就是貝萊德集團收購巴拿馬港口業務。
巴拿馬運河的最大作用就是連接美國東西海岸,是曾經美國維持世界工廠地位的重要工具,如今對重振制造業的作用同樣至關重要。
但還是那個道理。
港口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貨物去運輸;而足夠多的貨物,又需要本國的進出海港口有足夠的承載力。
問題在於,目前全球前十大港口,美國一個也沒有。
最大的港口紐約港,吞吐量雖然高達6億噸,但與真正的巨港相比,相距仍然巨大。
總而言之,還是要錢、要人、要貿易,重建港口繁榮。
這同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
上面所列舉的,並不全面。
但僅僅只看這些,特朗普要推動制造業回流、實現再次偉大、乃至讓美國重新成爲世界工廠,所需要耗費的成本,簡直難以想象。
“偉大時代”長達一百餘年,是幾代人的努力才鑄就了“偉大”。
特朗普想要在任期內的短短數年就實現“偉大”,似乎不太可能。
除非,能出現決定性的變量。
尾聲
嚴格來說,人類歷史上只有兩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源於兩次能源革命。
第一個英國,蒸汽機使工廠擺脫對人力、畜力的依賴。
1760-1860年,英國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0倍,以2%的人口貢獻了世界一半工業生產。
第二個美國,關稅保護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驅動力是電力的應用。
愛迪生首先將自激式發電機應用於照明、並發明了白熾電燈泡,將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延長至夜晚;特斯拉發明交流發電機,功率大、且極大降低發電的成本,爲工業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衆多新技術雨後春筍般出現,才使得美國真正成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國家。
……
兩者都是作爲能源革命的引領者、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的自然結果。
而第三個“世界工廠”東大的崛起,則主要依靠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力,在大多領域的生產效率上還沒有實現本質的突破,與前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特朗普信仰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究竟是恢復曾經第二代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是僅僅滿足於部分產業回流,甚至新建第三代世界工廠?
這或許才是當下這個時代,最關鍵的變量。
如果是前兩者,所面臨的問題就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說,主要方向是恢復曾經的生產力,困難的點基本圍繞錢、能源、人力和時間這幾個方面。
如果是後者,就意味着在能源或生產效率上做出巨大突破,從根本改寫上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工業邏輯,生產效率、財富創造再次出現十倍、甚至數十倍進化……
從易到難,至少有三種可能:
1.按照特斯拉模式,瘋狂裁員,將現有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這個已經在做了,但阻力很大,操刀手馬斯克宣布將於5月底辭去DOGE職務。
2.最底層的東西無法改變,但依然可以如第三次科技革命那樣,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4.0。
雖然無法實現生產力飛躍,但依然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降低對人力的依賴,解決美國再工業化最迫在眉睫的人力和資金問題。
3.能源革命,目前最可靠的還是可控核聚變,但距離實用仍然遙遙無期。
分別對應三種結果:
制造業部分回流、解決社會矛盾,但未能恢復世界工廠地位**;**
恢復曾經第二任世界工廠的輝煌;
美國繼續引領新時代,成爲第三代世界工廠**。**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連最容易的第一種都實行得如此艱難,第四種可能性或許更大:
以上三者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