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開啓!
發帖分享加密見解,解鎖 $2,000 創作獎勵與專屬流量扶持!
🌟 參與攻略:
活動期間,通過活動表單報名,隨後在 Gate.io 動態發布帖子即成功參與。
立即參與👉️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時間: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快來秀出你的加密觀點,贏獎勵、拿流量,登上創作榜!
關稅背後的硬政治回歸
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 徐瑾
關稅戰已經回到硬政治博弈,軟性的輿論戰意義不大。貿易本質上屬於無限遊戲,而地緣政治可能就是零和博弈。中國應以長期主義的眼光對待當下棋局。
4月殘忍,不僅是冬天的逝去,更是特朗普掀起的關稅大戰。
關稅戰一觸即發背後,對應的是經濟數據的起落,也意味着硬政治的回歸。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實施新的對等關稅,具體內容震驚全球。截至發稿前,特朗普最新宣布的將對華進口關稅已經提高至104%。
對等關稅分層設計。第一層次是全球基準關稅,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第二層次差別化附加關稅,主要是針對美國貿易逆差較大的60 個國家。中國就在其中,加徵關稅率達到34%。對比之下,其他結果重點區域也不少,歐盟20%、越南46%、中國臺灣32%、日本24%、印度26%、韓國25%等。
可以說,特朗普關稅大棒之下,大小經濟體雷霆均沾。很快,中國選擇了對等報復,此前FT中文網也有作者作此建議,隨後特朗普再次威脅將加徵50%關稅。
事到如今,關稅戰已在眼前,關稅衝擊影響如何?目前各大機構都有不同估算,大體而言,多數人覺得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增加,全球經濟前景因此暗淡不少,比如中國社科院某機構估算美國對等關稅將導致全球貿易下降8.2%。
其實這些觀點無論模型如何精致,個人認爲言之過早。經濟的自我調整,其實比很多人預計的靈活。
就美國而言,關稅顯然會帶來漲價與通脹上升,消費者會付出不菲,民怨必然不小。當年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觀察美國,曾經不無刻薄地說,廉價之於美國,猶如徵服之於法國那樣無法抵擋。無論中國制造還是日本制造,這些年多數美國消費者對於廉價商品確實多數不問出處,來者不拒。問題在於,從政治而言,消費者是一個個分散的個體,沒有強有力的組織,往往無法形成目標一致的利益集團。從不同行業來說,關稅對於美國制造業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不得不承認,有的行業從中確實受益。
對中國等國而言 ,關稅則是實打實的考驗。壞消息是對中國制造業肯定是負擔加重。年初美國對華關稅已經是20%,如今增加了34%,如果再加上新增50%,再考慮上一輪關稅戰,即2018年7月美國正式對34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25%的關稅,那麼有的行業面臨的關稅超過100%。
如此一來,中國出口的成本急劇抬升。迄今爲止,出口依舊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基本盤,不僅是帶來真金白銀的外匯,也是中國經濟與全球市場密切聯動的一環。按照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出口規模25.45萬億元,同比增長7.1%,連續8年保持增長。
也正因此,關稅的壓力可謂相當直接。中國制造業這些年技術進步很大,但是最大的優勢還是成本優勢,這也不是缺點,畢竟便宜不僅僅是人工,更是組織、技術與產業集羣等綜合因素。過去一兩年人民幣相對弱勢,對於出口商本來是個緩口氣的機會,如今關稅一來,使得他們面臨極大壓力。
不同行業對關稅反應和議價能力不同。紡織行業企業主對徐瑾經濟人坦言,壓力很大。在他們行業,新增成本一般是一半一半分擔的,客戶一半,企業一半。他觀察,現在行業的龍頭企業要麼就是發力國內市場,不類似過去那樣滿足貼牌,而是努力提升品牌附加值,要麼就是產能大幅轉移到其他國家,國內一門心思搞智能化生產。本來,他們已經計劃去東南亞設廠,如今卻感到這些地方也面臨關稅壓力。
一葉知秋,這些變化的背後其實映射了全球化的退潮。
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基本是一對雙生子,這是過去三四十年的經濟基調。就美國而言,無論是民主黨的新自由主義還是共和黨的新保守主義,大體都在踐行這一規則,以至於有段時間大家會覺得美國兩黨政治趨同,經貿關系也成爲中美關系的“壓艙石”。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幻覺。可以說,在特朗普爲代表的反對力量看來,全球化使得兩黨掌權派都不同程度被經濟俘獲或者說服,忽視了對全球化的反對聲音。
在全球化的時代,對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確實帶來了紅利。最典型就是中國2001年加入WTO之後的經濟起飛,催生了中國新一代中產。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拿到好處,在這個過程能夠東西逢源兩邊套利的羣體比如跨國公司,顯然拿到最大好處。而隨着制造業的轉移,美國的鏽帶之類羣體顯然有所損失,階層下滑爲軟階級,陷入美國副總統萬斯所謂的“鄉下人悲歌”。
可以說,全球化流動猶如甜美蜂蜜,但是浸潤的程度卻高低不同。分配的不平,導致保守主義的反彈。特朗普或者萬斯等人,其主張理念雖然被政治對手看作“怪異”或者“非主流”,其本質是一股對全球化不滿的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在經濟學家圈作爲共識“自由貿易”,在政治上卻帶來了自己的反對者。在未來的世界,全球化可能退潮,新的趨勢將是更多的本土化或者本地化。
回到關稅,特朗普這次加稅沒有放過越南等地,不僅對於中國制造業壓力很大,而且對於中國制造業轉移全球布局壓力也很大,甚至可以說潛在的選擇地都被加了。
走出去或者出海,在不同時間點是中國商業圈的時髦話題。其中當然有不少成功者,但是更多基於自身特點的優勢加成,一般的企業尤其制造業要走出去,在當下並不容易。國內自媒體這兩年來喊了那麼久“出海”等口號,到最後似乎就是一些組織遊學的搞培訓的賺了錢。對中國企業,現在轉移產業,有點晚有點難有點貴。
特朗普的做法在很多人眼中瘋狂隨意,但是並非全無章法。
對於特朗普以及他的理念,可以盡情嘲諷、漫罵與批判。但是這樣更多只是提供了情緒價值,不提供實際價值,畢竟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關稅戰進入到這個階段,已經回到硬政治博弈,軟性的輿論戰意義不大。
所謂“硬政治” ,定義很多,在當下語境下,你可以理解爲,隨着全球化的溫情面紗被揭開,經濟至上的邏輯被降權,取而代之是更爲強硬直接的權力博弈。在這樣的權力博弈中,貿易作爲一種手段,自然也被用來利用。
自由貿易可以說一種鍍金的理想,但理想畢竟難以時刻照進現實世界。從歐洲到美國的猶太裔經濟學家赫希曼就沒有那麼天真,他經歷過大屠殺,知道政治可以何等現實與醜陋。1945年,他在《國家權力和對外貿易結構》中就指出,貿易關系固然會帶來兩國之間依賴,在自由貿易理論一般會認爲這種依賴會導致兩國和平。但實際來看,如果這種關系並非對稱,這些依賴甚至可能是支配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貿易也涉及國內不同行業的政治博弈,這本身往往就容易被國家權力利用,貿易依賴甚至變爲安全風險。
以貿易作爲手段,這點其實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比如,1980年代上半期,日美貿易戰進行到最爲嚴重的時刻。即使是喜歡強調放松管制的裏根總統在任,美國仍舊通過貿易衝突來挑戰日本的產業政策甚至國內體制。
反過來看,美國歷史上,關稅很多年內一直是聯邦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在建國之初甚至達到9成。如今關稅比例不到聯邦政府收入的2%,與歷史高點相比空間顯然很大。
在硬政治時代,很多時候涉及硬核實力對比。重要的是必須明白特朗普的動機,關稅對於他,不是談判的手段,而就是行動的目標。
中國應該如何做?做好自己仍舊是關鍵。我最近在對我寫作的日本三部曲做修訂,涉及不少日美貿易戰的內容。日本的案例雖然與中國不能完全等同,但是日美貿易戰的應對還是可以參考一二。當然,不同點也很多。日本政客官僚看似與美國是對立的談判對手,但無論雙方如何你來我往,卻始終將雙方定位在盟友狀態。甚至,不少時候也是在利用美國,比如借助美國要求來完成一些國內阻力很大的改革。最後的結果其實對日本經濟改革起到一定助推作用。日本經濟在隨後進入失去的三十年,但不少專業人士也對我表示,這其實更多是日本經濟自身的問題,而不是美國的壓迫。
反觀當下的中國,同樣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人均收入邁入一萬美元大關,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業,全球化紅利在其中扮演了作用角色。人和國家,其實能夠趕上一兩個紅利周期已經是萬幸,不太可能一直在頂點。
貿易談判,本質上本就屬於無限遊戲。打打罵罵,無非多賺少賺,總是可以繼續的,而且這一筆虧了,不等於未來一直虧,這筆賺了,不等於將來一直賺。對比之下,地緣政治對抗,可能就是零和博弈,輸家甚至可能就下牌桌了。
對於中國而言,當下自然是以“我”爲主,不被對手幹擾與牽引。應該從無限遊戲的思路應對關稅挑戰,以長期主義的眼光對待當下棋局。因爲,在有限遊戲中,玩家要的是贏過對手,而在無限遊戲中,玩家的目的是遊戲持續。如是觀之,摒棄外界一些噪音、風險與誘惑,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