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新加坡收緊 VS 香港開放:亞洲Web3版圖重塑之戰
亞洲 Web3 版圖重塑:監管與創新的博弈
近期,一場圍繞"亞洲加密中心"歸屬權的暗流再次翻湧。
5 月底,新加坡金管局以"零容忍"姿態發布 Web3 新規,震動整個東南亞加密生態。緊隨其後,香港立法會議員公開歡迎 Web3 企業遷至香港,並承諾提供政策與落地協助。這一系列動作,既是對行業的公開邀請,也是在 Web3 版圖重塑中的一次"接力"。
Web3 從不是單個地區的專屬遊戲,而是全球金融與技術協同競爭的新戰場。新加坡在強監管中重構邊界、清晰管轄,香港則在謹慎開放中加速探索。那麼風暴之下,哪裏會成爲資本與創新的避風港?
新加坡:監管收緊引發行業震蕩
5 月底,新加坡金管局發布 DTSP 新規,要求所有從事加密代幣相關業務的機構和個人,在 6 月底前取得 DTSP 牌照,否則必須停業。這項規定涵蓋交易平台、錢包服務商、DeFi 協議、NFT 市場,甚至包括發布加密研究內容的 KOL。
新規的三大特徵被業界總結爲:無緩衝期(即刻執行,不設過渡階段);全覆蓋(只要提供數字資產服務,無論註冊地或運營模式,皆納入監管);零容忍(違反規定將面臨罰款或刑責)。
尤其引發爭議的是"營業場所"定義的擴大——哪怕僅在新加坡"居家辦公"並服務海外用戶,也被視作監管對象,令不少創業者感到"避無可避"。
然而幾天後,新加坡金管局發布補充澄清,對政策適用範圍做出調整說明,試圖緩解部分市場誤解與恐慌。但這次"澄清"並未實質放松監管要求:
此次澄清表明,新加坡金管局意在精準打擊具有潛在跨境洗錢風險的"境外服務提供者",而非全面封殺 Web3 行業。但與此同時,也釋放出明確信號——在一系列信譽衝擊後,新加坡金融監管風格正在從"開放試驗"全面轉向"防風險優先"。這一趨勢可能終結其"亞洲加密天堂"的寬松想象,也使許多初創項目陷入"要麼高額合規、要麼遷移出逃"的困境,預示着新加坡 Web3 生態正進入合規重塑期:資源、結構、成本與風險模型都將重新定義。
香港:開放監管與政策優勢浮現
與新加坡的監管收緊形成鮮明對比,香港正通過一套更具彈性的合規體系加速擁抱 Web3。
自 2022 年發布《有關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以來,香港逐步落地了包括 VATP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穩定幣監管條例、OTC 場外交易合規化等核心制度,爲市場提供了明確預期。
根據香港證監會數據,目前已有 10 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獲得牌照,且明確允許散戶參與交易。
此外,在推進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虛擬資產質押、衍生品試點等多個細分賽道產品創新方面,香港也不再"紙上談兵":
今年 4 月,全球首只代幣化貨幣市場 ETF 獲證監會批準並落地香港,這也是亞太區最大的虛擬資產 ETF 市場。
5 月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憲報刊登《穩定幣條例》,意味着該條例正式成爲法例,爲穩定幣發行與使用設定監管框架。
而在資本吸引與創業配套方面,香港也在加碼資源投入:
相比新加坡愈發趨嚴的環境,香港此時顯得尤爲"友好",更適合創業者進行市場探索與試驗性創新。
香港:新中心還是過渡站?
然而,當我們試圖將"香港比新加坡更歡迎加密創業者"作爲一個結論時,仍需對現實保持冷靜。
事實層面看,香港確實釋放出"願意承擔更多角色"的姿態,但行業也清楚,它目前仍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從創業者視角看,"遷移香港"並不是一拍即合的決策,而是"無更優選項下的次優選擇"。甚至有聲音認爲:與其在港新建陣地,不如直接轉向政策寬松、環境成本低的加密友好地區。韓國新政府的加密舉措也值得觀察。
換句話說,今天的香港,更像是新加坡後撤後的"中繼站",而非立即具備全套生態閉環的新樞紐。
結語:亞洲 Web3 生態的縮影
監管的搖擺、政策的差異、生態的演化,都是 Web3 時代資本與創新力量博弈的外在表現。
這一次,新加坡選擇"立規",香港選擇"引流"。從長期看,這並非非黑即白的較量,而是生態定位的分工重塑:新加坡可能演化爲合規資產管理中心,香港則承擔技術試驗場與亞洲資本樞紐的角色。
對於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從來不是押注哪座城市,而是始終保持對政策風向、監管尺度與市場空間的精準感知與快速應變能力。Web3 的世界永遠是流動的,真正的"避風港"或許不只在地圖上,更在每一個清醒決策的團隊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