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的專業領域表現相當良好。以兩位數的營業利潤率增長,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購買新車本質上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福特也不例外。
福特股票的表現,老實說讓人失望。尤其是與S&P500相比。
福特(NYSE: F)今年表現相當不錯。截至2025年10月,股價自年初以來上漲了約20%。在特斯拉下跌15%、蘋果甚至下跌7%的情況下,可以說福特表現得相當出色。
勢頭不錯。但是在這個時機購買福特股票,真的能讓生活安穩嗎?
福特有幾個亮點。福特專業的成功尤其顯著。面向商業客戶的服務同比增長11%。營業利潤率也達到了12.3%,相當穩健。如果在這裏鞏固軟件和服務的地位,穩定收入應該會增加。
電動汽車部門的Model e雖然出現了大幅營業虧損,但9月份的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9.3%。如果規模擴大,未來可能會對收益產生貢獻。
股價的預期P/E爲8.6倍,算是相當便宜。如果有基本面的改善,這個數字也會提高。5.13%的高股息收益率也很有吸引力。
120年以上的歷史不容忽視,耐久性也非常重要。擁有17萬1千名員工,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巨大。F系列卡車連續48年銷售第一。由此可見,未來幾十年內似乎會繼續存在。
不過,我覺得作爲投資來說,劣勢的部分似乎更多。
低增長和弱盈利能力十分明顯。2024年的收益與2014年相比僅增加了28%。在成熟的汽車行業中,未來大幅增加銷售額的期望渺茫。
盈利能力也很嚴峻。過去10年的平均營業利潤率僅爲1.9%。沒有規模經濟發揮作用的跡象。零部件、人力成本、制造成本仍然高企,未來也將繼續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個人認爲,最好的業務是處理小額重復購買的業務。這就是訂閱服務在市場上受到青睞的原因。收入穩定且可預測。客戶對經濟波動也不是那麼敏感。
福特完全相反。汽車是僅次於住宅的大宗消費品。如果經濟惡化,新車購買會被推遲。人們會等待利率下降或消費者信心恢復。相反,他們會花錢在現有汽車的維護上。這種循環性對投資不利。
目前來看,福特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從長期來看,超越S&P500的可能性極低。從過去10年的總回報來看,福特爲49%。而同期的S&P500爲304%。如果投資10,000美元,S&P500現在將超過40,000美元。沒有理由認爲這種趨勢會改變。
最終,福特股票不會讓你的生活安定。雖然多年一直是美國汽車產業的領導者,但在股東資本的複利效應上,結果遠非最佳。
10萬 熱度
1.4萬 熱度
7744 熱度
17.1萬 熱度
72 熱度
福特股票,真的能讓你的生活安穩嗎?
重要點
福特的專業領域表現相當良好。以兩位數的營業利潤率增長,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購買新車本質上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福特也不例外。
福特股票的表現,老實說讓人失望。尤其是與S&P500相比。
福特(NYSE: F)今年表現相當不錯。截至2025年10月,股價自年初以來上漲了約20%。在特斯拉下跌15%、蘋果甚至下跌7%的情況下,可以說福特表現得相當出色。
勢頭不錯。但是在這個時機購買福特股票,真的能讓生活安穩嗎?
也有光明的一面
福特有幾個亮點。福特專業的成功尤其顯著。面向商業客戶的服務同比增長11%。營業利潤率也達到了12.3%,相當穩健。如果在這裏鞏固軟件和服務的地位,穩定收入應該會增加。
電動汽車部門的Model e雖然出現了大幅營業虧損,但9月份的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9.3%。如果規模擴大,未來可能會對收益產生貢獻。
股價的預期P/E爲8.6倍,算是相當便宜。如果有基本面的改善,這個數字也會提高。5.13%的高股息收益率也很有吸引力。
120年以上的歷史不容忽視,耐久性也非常重要。擁有17萬1千名員工,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巨大。F系列卡車連續48年銷售第一。由此可見,未來幾十年內似乎會繼續存在。
也有很多擔憂點
不過,我覺得作爲投資來說,劣勢的部分似乎更多。
低增長和弱盈利能力十分明顯。2024年的收益與2014年相比僅增加了28%。在成熟的汽車行業中,未來大幅增加銷售額的期望渺茫。
盈利能力也很嚴峻。過去10年的平均營業利潤率僅爲1.9%。沒有規模經濟發揮作用的跡象。零部件、人力成本、制造成本仍然高企,未來也將繼續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個人認爲,最好的業務是處理小額重復購買的業務。這就是訂閱服務在市場上受到青睞的原因。收入穩定且可預測。客戶對經濟波動也不是那麼敏感。
福特完全相反。汽車是僅次於住宅的大宗消費品。如果經濟惡化,新車購買會被推遲。人們會等待利率下降或消費者信心恢復。相反,他們會花錢在現有汽車的維護上。這種循環性對投資不利。
並不能稱之爲明智的投資
目前來看,福特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從長期來看,超越S&P500的可能性極低。從過去10年的總回報來看,福特爲49%。而同期的S&P500爲304%。如果投資10,000美元,S&P500現在將超過40,000美元。沒有理由認爲這種趨勢會改變。
最終,福特股票不會讓你的生活安定。雖然多年一直是美國汽車產業的領導者,但在股東資本的複利效應上,結果遠非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