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計時 2 天開啓!💥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展示你的創意贏取獎勵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 相關的原創內容,就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活動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貨幣政策困境:當中央銀行故意削弱其貨幣以提高出口競爭力時,真正付出代價的是誰?
以臺灣的做法作爲案例研究。通過維持壓低的貨幣估值,中央銀行實際上優先考慮制造商和出口商,而不是日常工人。便宜的貨幣確實使出口在全球更具吸引力。但它同時侵蝕了國內的購買力。
這種權衡是顯而易見的。工人們發現他們的工資購買的進口商品越來越少,儲蓄的相對價值下降,生活成本逐漸上升——而出口部門卻獲得了好處。這是一種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財富轉移,僞裝成國家經濟戰略。
這當然不僅僅是臺灣的問題。許多依賴出口的經濟體面臨類似的誘惑。但工人們的挫敗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實際上是通過生活質量的下降來補貼企業的競爭力。
值得問的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生活標準的成本超過了出口表現的收益?誰來做這個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