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台湾病是什么?《经济学人》没看懂的恐怖平衡:寿险、税制与房产联合绑架了新台币

《经济学人》近期一篇文章直指低汇率酿成台湾病,央行虽驳斥、经济学人的切入角度也过于片面,但台湾确实陷入一种「恐怖平衡」,形成了一场无人敢动的系统性共业。 (前情提要:《经济学人》诊断「台湾病」新台币过贬,不是病而是金融防御? ) (背景补充:股利两万以上课征2.11%补充健保费喊卡!台湾行政院:暂缓回应民意、降低世代负担 ) 近期《经济学人》的一期封面故事,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台湾病」(Taiwan Disease),直指在辉达(Nvidia)与台积电(TSMC)的股价狂欢背后,这个岛屿正患有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经济功能失调 。 这份报告引发了剧烈的社群反应,台湾中央银行也罕见地在深夜发布长达五点的声明进行反驳,指责《经济学人》使用了错误的测量工具 。随后,新台币汇率出现剧烈波动,市场情绪在恐慌与愤怒之间摆荡。 更深度的来说,《经济学人》看见了病征,央行捍卫了手段,不过真正核心的病灶:那个让所有决策者都动弹不得的「系统性陷阱」,则隐藏在双方争论的夹缝之中。 本文就带你层层剖开这个名为「台湾病」的复杂体制。 台湾病是什么?繁荣背后的牺牲 首先,我们来厘清《经济学人》究竟看见了什么? 文中所谓的「台湾病」,并非指经济衰退,而是一种「由政策诱导的营养不良」。其核心论点在于:台湾为了维持在全球供应链的出口竞争力,长期实施了一种「双低政策」:即人为压低汇率、与人为压低利率。 隐形的输血管 《经济学人》指出,这是一场长达二十年的财富转移实验。央行透过持续买入外汇阻升新台币,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不透明的补贴机制。 受益者: 出口商(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拥有资本的企业主)。他们获得了汇率保护,维持了价格竞争力。 支付者: 一般家庭、储蓄者与进口消费者。他们承受了被削弱的购买力与实质负利率的惩罚 。 临床症状 《经济学人》列举了这种干预主义的三大副作用: 劳动与生产力的断裂: 自 1998 年以来,台湾劳动生产力翻倍,但实质薪资却未同步增长。企业习惯依赖汇率优势而非技术升级来支付薪资,导致劳工在经济大饼中的份额持续缩水。 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 央行为了阻升汇率而释出的强力货币,虽然经过冲销,但仍导致国内资金泛滥。这些过剩资金无处可去,最终涌入房地产,造就了台北高达 16 倍的房价所得比。 现金的诅咒: 实质负利率(定存利率低于通膨率)意味着,把钱存在银行的老实人,其财富正在被系统性地蒸发 。 这就是《经济学人》眼中的「台湾病」:一个以牺牲内部消费与居住正义,来换取外部帐面盈余的重商主义模式。 央行的反击:赢了战术,回避了战略 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台湾央行快速,他们并未正面回应「高房价」或「低薪」的痛苦,而是选择攻击经济学人的「测量工具」。 1. 大麦克 vs. iPhone:数据战 央行敏锐地指出,《经济学人》立论的「大麦克指数」存在严重缺陷 。 汉堡的谬误:大麦克指数暗示台币低估了 55%,但若改用「iPhone 指数」(考量科技产品购买力),新台币反而被高估了 17.1% 。 资本流动的现实:央行提出了一个关键数据,2024 年台湾的资本移动金额是商品贸易的 19.3 倍 。这意味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汇率早已不是由「一篮子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PP)决定,而是由庞大的跨境资本流动所主导 。 2. 逻辑的跳跃 央行的结论是:既然你的诊断工具(大麦克指数)不科学,那么你关于「台湾病」的负面效应指控也就「并不成立」 。 病理深层解构:央行三个回避讨论的真相 若我们剥开央行的防御性辞令,会发现「台湾病」其实是一个由多重利益捆绑而成,难以用单一角度轻易理解的「复杂死结」。 1. 真正的人质:寿险业的 2000 亿美元赌局 为什么央行「不敢」让台币大幅升值?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出口商,但更深层的另一个恐惧在于金融体系的崩溃。 台湾长期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巨额外汇,寿险业利用保户的储蓄大举投资海外,累积了超过 7,000 亿美元的国外资产。其中,未避险的曝险部位高达 2,000 亿美元,如果新台币大幅升值,这笔庞大的资产将瞬间蒸发,寿险业恐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央行就算愿升值,也会被这个结构「绑架」,成为了金融稳定的人质。 2. 房地产的低利率只是燃料,税制才是纵火犯 另外一个民众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常被归咎于央行的低利率。确切地说,低利率提供了「燃料」,华人「有土斯有财」的文化是「基本盘」,但真正的灾难源于税制失灵与政策助燃。 税制漏洞: 台湾极低的房产持有成本、与零证券交易所得税,为央行释出的泛滥资金提供了完美的避风港。资金不流向实业,而是堆积在房地产与股市。 政策助燃: 「新青安」贷款政策提供了 40 年房贷与 5 年宽限期,这是一种财务工程,让购屋者在「极高总价」的现实下,勉强通过银行对「债务收入比」的理性审查。这非但没有为房市降温,反而协助市场绕过风险控管,将火烧得更旺。 补贴下的低物价幻觉 为什么汇率低估没有引发大规模民怨? 因为政府透过大量的财政补贴(水、电、油价),人为压低了生活成本。这创造了一种「物价便宜」的假象,掩盖了弱势汇率本应带来的通膨痛感,同时也让低薪结构得以延续。这是一种「麻醉剂」,让大众对病灶失去痛觉。 恐怖平衡下的历史共业 整体来说,「台湾病」并非单一机构的失职,而是一个已经运转了数十年的、自我强化的「共生结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恐怖平衡」: 央行被寿险业绑架: 不敢升值,怕引爆 2,000 亿美元曝险。 政府被资产阶级与选民绑架: 不敢加税(得罪金主),也不敢取消水电补贴(得罪选民)。 民众被房价绑架:多年来民众资产累积在房地产,牵一发而动全身。 台湾的决策者们,此刻正面临着这个多重困局。若要彻底治愈「台湾病」,必须进行痛苦的截肢:大幅升值(牺牲寿险业与出口商)、大幅升息(刺破房产泡沫)、大幅加税(重分配财富)。 然而,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官员敢于按下这个重置键。 未来的剧本大概是可以预见的:央行将继续进行精细的微调,维持汇率的动态稳定、政府将继续透过补贴与宽限期,将高房价的压力延后…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