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人喜欢是弱点,尽早戒掉最好。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这恰恰暴露了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脆弱与外倾:将定义自我的权力,交予他人之手。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当“被喜欢”成为行为驱动力,便落入了“社会兴趣”的失衡状态--我们为换取认可而压抑真实需求,逐渐丧失与内在自我的联结。过度渴求被喜欢,本质是用他人的肯定来填补自我认知的缺失。这种渴求往往演化为两种心理困境:一是“社交焦虑循环”--因害怕负面评价而过度自我监控,反而削弱自然流露的亲和力;二是“讨好型人格”的形成,通过不断取悦他人来换取安全感,却使真实情感沦为荒漠中的低语。更深层看,这源于早期依恋关系中形成的“条件性价值感”。当儿童发现“只有表现好才会被爱”,便会将外部认可内化为自我评价的标尺。真正的心理成熟,在于建立“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如罗杰斯主张的“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当我们能拥抱自身的光明与阴影,便不再依赖外界的掌声来确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