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藍白出行季」週邊徵集令來啦!
📸 活動主題:#GateAnywhere 🌍
讓我們一起,讓「藍白」出現在更多地方。
—— 打開大門,Gate Anywhere
帶上你的 Gate 週邊,記錄藍白出現的每個角落!
旅行、通勤、辦公桌、咖啡館、街頭地標……
無論在哪裏,只要有 Gate,都能成爲風景 💙
💡 創作靈感:不限形式、不限風格!
Gate 週邊展示
藍白配色穿搭
Gate logo 創意拍攝
活動、聚會、旅行現場
越有故事感、越有巧思,就越容易被看見 ✨
✅ 參與步驟: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帶有 Gate 元素的照片或視頻(Logo、週邊、藍白配色等均可)
2️⃣ 添加話題 #GateAnywhere 並寫下你的創作靈感或旅行故事
3️⃣ 將帖子分享到 Twitter(X),並提交推文連結: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31
📢 推文瀏覽量 Top 10 將獲得額外獎勵!
🎁 獎勵設置:
🏆 最佳創意獎:Gate X RedBull 積木賽車禮盒 *1
🥇 優秀創意獎(3名):Gate 茶具套裝
🎊 參與獎(10名):Gate X RedBull 雙肩包
📣 分享獎(5名):Gate X RedBull 隨行杯
🌍 因物流原因無法領取週邊的用戶可兌換等值合約體驗券:
積木賽
金融+法律:科技巨頭未來的“軍備競賽”
作者:張烽
當今時代,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日益凸顯:谷歌、微軟、螞蟻集團等科技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與金融和法律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攜手合作。
這些看似跨界甚至“跨界”的合作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戰略邏輯?在加密行業這一新興且復雜的領域,這種合作又爲何顯得尤爲迫切?我們認爲有必要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後的驅動力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描繪雙方在未來發展的路徑圖景。
一、科技巨頭聯姻金融法律科研的內在邏輯
科技巨頭與金融、法律專業機構的合作並非偶然,而是數字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其背後蘊含着深刻的商業邏輯和戰略考量。
首先,合規已成爲科技業務發展的前置條件。 隨着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科技企業尤其是涉及金融科技業務的企業,正面臨日益復雜的監管環境。以螞蟻集團爲例,其與國內頂級高校法學院合作建立數字金融法律研究平台,絕非簡單的公益行爲。螞蟻集團通過與權威法律研究機構合作,科技企業可以更精準地把握監管脈搏,在產品設計和業務拓展初期就嵌入合規要素,避免因合規問題導致的重大經營風險。
其次,金融業務是科技巨頭生態價值變現的關鍵路徑。 隨着業務深入金融核心地帶,科技巨頭必須將法律合規內嵌於產品設計源頭,避免顛覆性監管風險。同時,金融業務是其生態價值變現的關鍵路徑,需要借助專業機構理解復雜金融規律與風險邏輯。
谷歌、蘋果等公司紛紛布局支付、數字錢包等金融業務,並非僅僅看中金融業務本身的利潤,更看重金融作爲“商業血液”對其核心生態的粘合與催化作用。通過與联准会、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研究合作,科技巨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金融運行規律,將支付、信貸、保險等金融能力無縫整合進自身生態,形成數據-場景-金融的閉環,極大提升用戶粘性和生態價值。
再次,法律科技本身就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法律科技市場規模已超過200億美元,並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微軟與貝克·麥堅時等頂尖律師事務所的合作,IBM與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共建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其目標不僅是優化自身合規體系,更是爲了共同開拓法律科技這片新藍海。通過將自然語言處理、區塊鏈等技術應用於合同審查、合規監測、智能訴訟等場景,科技巨頭正在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此外,這種合作也是企業社會責任與品牌形象的戰略投資。 科技巨頭通過與權威機構合作,共同研究金融包容性、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倫理等前沿議題,不僅能夠提前規避潛在的輿論與政策風險,還能在公衆和監管機構中樹立負責任的創新者形象,爲長期發展營造友好的社會環境。
二、加密行業中金融與法律合作的極端重要性
在加密行業這一新興領域,科技巨頭與金融法律機構的合作顯得尤爲迫切和必要,這是由加密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加密行業亟需建立最佳實踐與行業標準。 加密行業作爲新興領域,長期處於“野蠻生長”狀態,缺乏成熟的技術標準、業務規範和風控體系。科技巨頭若想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爲,必須與金融法律機構合作,共同探索合規的業務模式和技術標準。例如,臉書(現Meta)推出Libra(後更名爲Diem)穩定幣項目時,就因監管壓力屢屢受挫,最終不得不大幅調整原方案,並引入更多傳統金融與法律領域的專家。這一案例生動表明,在加密領域,沒有金融法律支撐的技術創新如同無源之水,難以持續。
跨境監管協同是加密行業發展的制度基礎。 加密資產天然具有跨國界屬性,而監管卻仍以主權國家爲邊界,這種矛盾導致加密行業面臨巨大的監管不確定性和合規成本。科技巨頭通過與國際組織、各國監管機構及頂尖法律研究機構合作,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監管規則的制定,推動形成協調統一的跨境監管框架。例如,互聯網電商巨頭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數字貨幣議題開展聯合研究,不僅有助於中國企業參與全球規則對話,也爲其國際化布局掃除制度障礙。
風險防控是加密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加密市場波動劇烈,安全事件頻發,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時有發生。僅靠技術手段難以完全應對這些風險,必須引入金融風控模型和法律合規框架。微軟與安永等機構在區塊鏈合規領域的合作,正是爲了建立更完善的風險識別和防控體系,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市場穩定。沒有健全的金融法律風控體系,加密行業將永遠難以擺脫“高風險”的標籤,無法獲得主流社會的廣泛接納。
三、近期、中期、遠期的合作路線圖
基於上述分析,科技巨頭與金融法律機構在加密領域的合作可遵循一條清晰的演進路徑,從具體問題解決逐步走向體系構建與範式創新。所謂近期、中期、遠期的合作,尤其其中所涉及的具體課題只是爲了分析方便作的劃分,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根據具體業務場景需求和行業發展情況在實際發展中靈活調整。
近期聚焦具體風險與合規挑戰。在近期階段,合作應着眼於當前最緊迫的運營風險與合規挑戰。
金融領域可重點開展的內容很多,包括但不限於加密資產估值與風險評估模型的開發,幫助市場更理性地看待加密資產價值;鏈上交易監測與反洗錢技術研究,應對日益嚴峻的非法金融活動挑戰;DeFi(去中心化金融)協議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預防系統性風險。
法律領域則應聚焦當務之急,包括但不限於全球主要司法管轄區加密監管政策的比較研究,爲企業合規布局提供指南;智能合約法律效力與爭議解決機制研究,明確技術創新的法律邊界;數據隱私與跨境數據流動合規方案,解決加密業務中的數據治理難題。
中期推動標準構建與監管協同。進入中期,合作應邁向更深層次的規則與標準構建。
金融領域可着力於基於區塊鏈的新型金融基礎設施標準制定,爲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融合奠定基礎;央行數字貨幣(CBDC)與私營穩定幣的互操作性與風險管理框架研究,探索公私部門合作的數字貨幣體系;加密資產會計處理與稅收徵管標準開發,解決業財融合難題。
法律領域則需推進全球加密監管沙箱的協調與互認機制建設,在鼓勵創新的同時管控風險;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的法律主體地位認定,爲Web3組織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加密資產破產處理與投資者保護制度設計,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遠期引領體系重構與範式創新。展望未來,雙方合作應致力於金融與法律體系的深層重構。
金融領域可探索基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的全新金融市場架構,大幅提升金融效率與包容性;算法央行與可編程貨幣的理論與實踐,重新思考貨幣發行與調控機制;代幣化世界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應對資產數字化對傳統宏觀政策的挑戰。
法律領域則需前瞻性研究,包括但不限於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的治理哲學與制度實現,探索自主合規的技術路徑;全球數字治理框架下的加密規則體系,應對民族國家與全球網路之間的張力;人工智能與區塊鏈融合下的新型法律責任劃分,爲未來的技術融合場景做好準備。
科技巨頭對金融與法律科研合作的重視,絕非短期策略性行爲,而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戰略的必然演進。在加密這一充滿活力又復雜敏感的領域,技術、金融、法律的三螺旋結構正加速形成。科技提供創新工具,金融貢獻風控與價值邏輯,法律則提供秩序與信任基礎。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賦能。
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單一技術或產品的競爭,而是生態與體系的競爭。那些能夠率先構建起技術-金融-法律良性互動循環的科技企業,不僅能在加密行業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更有可能成爲未來數字經濟社會規則的重要制定者。產學研的深度協同,正是通往這一未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