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金融資產代幣化的未來與風險在哪?全球證券監管機構 73 頁報告深度解析 RWA

國際證監會組織 IOSCO 報告揭示金融代幣化是場「漸進式嫁接」,而非革命。現實是落地稀少,且面臨法律不確定性 、結算瓶頸,與潛在的風險傳染挑戰 。 (前情提要:渣打銀行:RWA 市場 2028 規模達 2 兆美元,大多價值將集中在以太坊) (背景補充:三年翻漲57倍?渣打:2028年RWA市場規模上看2兆美元,DeFi已經撼動傳統金融) 全球證券監管機構國際證監會組織 (IOSCO) 本週 (11 日) 發布一份長達 73 頁的深度報告,標題為「金融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探討該項技術的潛力與風險漏洞。 以下動區為你剖析這份報告的重要觀點(瀏覽報告原文) 核心診斷: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漸進式進化 市場的敘事總是充滿激情,但 IOSCO 的數據是冰冷的。報告戳破了「萬物皆可代幣化」的即時幻想,揭示了殘酷的開局現實: 儘管金融機構普遍表示出濃厚興趣(FTF 調查顯示興趣高低幾乎各半),但 IOSCO 的金融科技工作小組 (FTF) 調查顯示,當談到真金白銀的商業化應用時,高達 91% 的受訪司法管轄區仍處於「零或非常有限」的階段。 進化,而非革命:這場變革的本質是「漸進式」和「增量式」的。所謂的代幣化,在生命週期的諸多關鍵環節,仍嚴重依賴傳統的金融基礎設施和中介機構。這不是推倒重來,更像是在一台仍在運轉的波音 747 引擎上更換零件,小心翼翼,且充滿妥協。 灘頭堡:為何是債券與 MMFs? 並非所有資產都生而平等。 矽谷夢想著代幣化股票和房地產,但華爾街的刀刃總是切向最容易見血(利潤)的地方。 固定收益 (債券): 這是目前最活躍的試驗場。原因無他:傳統債券市場的後台流程,從發行、登記到結算,在許多方面仍停留在上個世紀。它充滿了孤立的數據庫、繁瑣的人工流程和漫長的結算週期。代幣化被視為一劑良藥,有望顯著壓縮發行時間和成本。 貨幣市場基金 (MMFs): 這是另一個爆發點。貝萊德 (BlackRock) 和富蘭克林坦伯頓 (Franklin Templeton) 等巨頭的入場,標誌著這不僅是個實驗。他們的動機更為深遠:不僅是為了提升 MMFs 本身的申購贖回效率,更是看中了 MMFs 作為「優質抵押品」的巨大潛力。 股票 (Equities): 報告對此直言不諱:股票代幣化的市場「仍然非常有限」。因為在已開發國家,現有的公開股票市場已經「高度高效」。這場手術,暫時還不需要在這裡動刀。 劃開生命週期 一場極不均衡的手術 當我們用手術刀劃開資產的完整生命週期時,代幣化的影響力呈現出極端的不均衡: 發行與銷售:流程有所進化,但核心角色,發行代理人、承銷銀行、律師事務所依然存在。他們只是把文件櫃檯換成了 DLT 平台,本質工作並未消失。例如 UBS 的數位債券發行流程與傳統實務「基本保持不變」。 交易與清算: 這是最尷尬、也最能體現「妥協」的環節。 交易: 影響非常有限。多數代幣化證券仍在傳統交易所掛牌(如瑞銀的債券同時在 SDX 和 SIX Swiss Exchange 雙重上市),或者面臨嚴重的流動性 fragmented 問題。 清算: 這是 DLT 的核心承諾。原子結算 Atomic Settlement (T+0),但報告發現了一個極為反諷的現象:當有的選時,市場參與者似乎仍然偏好使用傳統的 T+2 結算基礎設施。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對 DLT 基礎設施的不熟悉、對數位原生風險(操作或網路)的恐懼,以及傳統清算系統(如 SIX SIS)那強大到難以撼動的網路效應。 資產服務: 託管 (Custody): 實現了數位託管,但也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 — 私鑰的管理 和所有權的法律界定問題。 抵押品管理: 這可能是目前最實質性的進展。DLT 顯著提升了抵押品的流動性,J.P. Morgan 的 Kinexys 平台甚至實現了「日內回購交易」(intraday repo transactions),這在傳統系統中幾乎難以想像。 三大致命「阿基里斯之踵」: 潛伏的系統性風險 這份報告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它冷靜地指出了這場「嫁接」實驗中潛在的「排斥反應」和「感染風險」。 A. 法律的幽靈: 誰是真正的「黃金紀錄」? 這幾乎是所有代幣化項目的「原罪」。傳統金融花了數百年才建立起清晰的法律框架來定義「所有權」。但 DLT 的出現,撕裂了這個共識。 鏈上 vs 鏈下: 當區塊鏈上的代幣紀錄(on-chain)與傳統的中央存管機構或轉讓代理人的帳本(off-chain)發生衝突時,哪一個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黃金紀錄」? 貝萊德 (BUIDL) 坦承其鏈下的轉讓代理人(Securitize)紀錄才是法律上的所有權紀錄。鏈上紀錄更像是一個高效的「副本」。 富蘭克林坦伯頓 (BENJI):則採用混合模式,聲稱區塊鏈是主要紀錄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轉讓代理人仍保留最終控制權。 瑞士 (SDX): 依靠其受監管 CSD 的地位和《瑞士 DLT 法案》的支持,使其 DLT 帳本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登記處。 B. 基礎設施的脆弱性 將兆元級別的金融資產架設在 DLT 上的風險是獨特且致命的: 智能合約風險: 代碼即法律,但代碼也可能充滿漏洞 (Bugs)。在一個不可篡改的帳本上,一個錯誤可能導致災難性的、不可逆的損失。 例如在 Layer 2 解決方案上,一筆交易何時才算「真正完成」? 是在 L2 上確認時,還是在 L1 主網上錨定時?報告敏銳地指出了這種模糊性帶來的巨大法律風險。 報告還提到私鑰風險:在傳統世界,你可以重置密碼;在加密世界,你可能失去一切(儘管報告指出,註冊在案的證券代幣可以被發行人補發)。 C. 「聖杯」的缺席: 可靠的鏈上結算資產,這是擴展的最大瓶頸。你可以輕易地在鏈上轉移代幣化的債券,但你用什麼來支付這筆交易? 缺乏可靠的支付工具: 為了實現真正的 DvP(券款對付),你需要一個無信用風險、高流動性的鏈上結算資產。 選項及其缺陷: 央行數位貨幣…

ETH-0.42%
BENJI5.04%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