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Gate 研究院:2025 年度加密就業市場報告

摘要

  • 盡管全球經濟放緩、AI 衝擊傳統就業結構,加密產業在 2024–2025 年表現強勁,市值超 3 萬億美元。行業吸納高素質人才的速度明顯上升,尤其在核心技術、智能合約、安全與 AI+Web3 領域。
  • 目前技術崗位佔加密就業市場的 50% 以上,涵蓋區塊鏈開發、安全審計等核心職能;同時,產品、運營、合規與市場類崗位逐年增長,行業整體正從“技術驅動”向“生態與合規並進”演變。
  • 交易所、公鏈基礎設施、DeFi 三大賽道吸納超過 70% 的崗位。RWA(真實世界資產上鏈)與 AI+Crypto 賽道快速崛起,催生復合型人才需求,尤其是兼具機器學習與區塊鏈背景的工程師。
  • 全球加密崗位平均薪資同比漲 18%,北美最高、亞洲增長最快。代幣期權與遠程辦公成爲核心激勵形式,DAO 貢獻度獎勵與績效分潤機制強化了員工長期參與度。
  • 全球超過 250 所高校已開設區塊鏈及加密課程,Gate Learn 等在線教育平台推動“學術+生態共育”體系形成。
  • 加密就業結構將從“技術單極”轉向“技術+合規+運營”多極發展。AI × Crypto、RWA 和安全審計成爲高薪熱點,遠程與去中心化組織成爲主流工作模式,全球化與跨學科能力將決定行業競爭力。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過去十年間,數字資產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構。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區塊鏈技術經歷了從概念驗證到產業化落地的完整演變,加密行業從早期的“投機經濟”逐步走向“應用經濟”。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與數據要素的興起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爲核心的全球競爭格局。在這一大背景下,加密產業成爲最具代表性的“技術驅動型新經濟體”,吸引了海量資本與高素質人才的進入。

加密行業的就業生態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高薪資、去地域化的工作形式、開放的創新環境,以及代幣激勵機制,使得行業具備極高的人才吸引力。越來越多的技術工程師、產品設計師與金融從業者選擇從傳統互聯網與金融體系中遷移至 Web3 生態。Gate 研究院的調研顯示,自 2023 年起,全球範圍內進入加密行業的專業人才數量同比增長 42%,其中 70% 來自傳統互聯網與金融科技公司。

本報告希望通過對 2025 年加密行業就業市場的系統分析,呈現行業的真實就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幫助求職者更好地了解崗位結構與職業路徑,同時也爲企業提供招聘策略與人才布局的參考依據。

1.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報告採用定量分析與定性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基於 2024 年第四季度至 2025 年第二季度的數據樣本,綜合來自 Web3 Career、DefiLlama、CoinGecko、ILOSTAT、TradingView 與 CoinMarketCap 的公開數據。研究團隊對超過 400 家加密企業、交易所與項目方進行了結構性分析,並參考了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宏觀就業數據,以確保結果的權威性與時效性。

報告通過橫向比較不同賽道(如公鏈、DeFi、RWA、AI+Crypto)的崗位結構與薪資區間,同時結合地域差異,分析全球主要加密就業市場(北美、歐洲、亞洲、拉美)的發展趨勢。

1.3 全球就業環境概述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STAT)2025 年報告,全球失業率約爲 5%,整體較 2023 年略有改善,但就業增長率下降至 1.5%。AI 的廣泛應用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分化:中低技能崗位被自動化取代,高技能崗位需求增加,但供給增長緩慢,導致“技能鴻溝”進一步擴大。在此背景下,加密行業的高技術密度與跨地域特性,使其成爲全球就業體系中的重要“緩衝帶”。

與傳統科技企業不同,加密行業的勞動組織更加靈活。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與遠程協作工具的普及,使團隊可以跨時區運作,突破國界限制。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組織效率,也提升了人才參與的多樣性。2025 年,全球超過 58% 的加密企業採用混合或完全遠程辦公模式,員工分布於 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種“全球化協作”的就業形態代表着數字勞動的新階段。個體以鏈上身分參與項目,通過智能合約完成結算,工作成果可在區塊鏈上永久留痕。勞動價值的透明化與即時激勵機制,成爲傳統就業制度的有力補充。Gate 研究院認爲,加密行業的就業體系可能預示着未來勞動關係的演化方向:更加去中心化、更具流動性、更依賴技術信任。

加密行業現狀

2.1 行業逆勢增長

在全球經濟普遍承壓的背景下,加密行業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自 2013 年起,行業市值已從 70 億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超 3 萬億美元,增幅超過 400 倍。這種增長不僅反映了技術創新的積累,更體現了市場對加密資產的長期信任。根據 CoinGecko 數據,加密資產總市值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突破 2.8 萬億美元,並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穩步上行,顯示出成熟市場結構的穩定性。

推動這一增長的核心因素包括機構化資金的持續流入、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應用場景的擴展。Layer2 技術的成熟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RWA 的興起使得傳統金融資產得以在鏈上發行與流通,AI+Crypto 的結合進一步拓展了數據市場與算力網路的邊界。與此同時,監管政策的逐步清晰化爲行業帶來長期信心,多個國家在 2024 年相繼通過加密資產監管框架,爲資本與企業的進入創造了制度條件。

2.2 全球加密用戶增長與結構

截至 2025 年 10 月,全球加密貨幣用戶總數已達 9.5 億人,約佔全球人口的 9.9%。用戶結構方面,25–34 歲人羣佔比高達 31%,顯示出明顯的代際集中性。這一代用戶不僅具備較高的技術接受度,也擁有更開放的財富觀與全球化視野。他們更傾向於通過數字資產獲取被動收益,積極參與去中心化金融、NFT 生態與 GameFi 項目。加密行業的用戶年齡分布呈明顯年輕化趨勢,反映出新經濟形態與數字原住民文化之間的高度契合。該羣體普遍具備較高的數字素養與資產配置意識,是推動 Web3 普及的核心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戶比例自 2022 年的 12% 提升至 19%,表明行業包容度與社會認知正在逐步改善。

區域上亞太地區(APAC)的增長最爲迅速,年增長率高達 69%;拉丁美洲以 63% 的增速緊隨其後。根據 TradingView 數據,北美與歐洲的增長趨於平穩,但兩地的活躍交易量與平均持倉規模仍居全球領先。加密行業的地域分布趨勢呈現出明顯的“南移與去中心化”特徵。北美與歐洲的用戶增速趨緩,但持有規模與機構參與度仍居領先。亞太和拉美市場則成爲應用創新與就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尤其在尼日利亞、阿根廷與巴西,加密貨幣被廣泛用於跨境匯款與抗通脹儲值,形成了獨特的“實用型 adoption” 模式。

2.3 行業發展階段轉變

經歷了 2021 年的投機高潮與 2022 年的去槓杆化調整後,2024 至 2025 年的加密行業進入“理性增長期”。當前市場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其一,AI 技術與區塊鏈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數據、算力與模型激勵的去中心化經濟體系;其二,RWA 模式將傳統金融資產引入鏈上,使加密行業從虛擬經濟延伸至實體資產領域;其三,全球監管體系的成熟促進了合規資本與機構化用戶的持續進入。

這一階段的特徵是“質量增長”取代了“數量擴張”。項目方更加注重產品落地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用戶羣體逐步從投機型轉向使用型。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超過 58% 的從業者認爲行業已進入長期穩健發展階段。這種結構性成熟爲就業市場提供了更爲穩定的崗位需求與職業路徑。

加密就業市場結構

根據 Web3 Career 的統計,2025 年全球加密行業崗位總量較上年增長 47%,達到約 6.6 萬個新崗位。技術崗位依舊佔據主導地位,比例超過 50%,涵蓋區塊鏈底層開發、智能合約、安全審計與系統架構等領域。與此同時,非技術崗位增長顯著,產品設計、市場運營與合規風控崗位的比例逐年上升。這表明加密行業正在從早期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技術 + 治理 + 生態協同”方向演化。

產品與設計崗位的增加,反映了行業對用戶體驗和界面友好的重視。早期的 Web3 產品多以技術爲核心,而如今產品團隊更關注可用性與交互體驗。運營與市場崗位的擴張則源於社區經濟的崛起,項目方需要通過內容、活動和激勵機制來維系活躍度與品牌影響力。合規與風控崗位的增長尤其顯著,受全球監管政策趨嚴影響,該類崗位在過去一年增長超過 35%。這意味着加密行業正逐步向制度化、長期化方向邁進。

主流招聘賽道

4.1 行業賽道格局

2025 年的加密就業市場呈現出明顯的賽道分化格局。交易所、公鏈基礎設施與 DeFi 協議構成了行業三大核心就業支柱,吸納了約 70% 的從業者。據 web3 Career 數據統計,交易所崗位佔比約 34%,公鏈及底層基礎設施佔 28%,而 DeFi 協議及衍生品平台佔 21%。此外,RWA(真實世界資產上鏈)和 AI+Crypto 兩個新興方向的崗位佔比約 17%,但增長速度最快,呈現出強勁的上升趨勢。

這種結構反映出加密行業從“技術集中型”向“生態協同型”轉變的趨勢。早期行業以區塊鏈底層協議與交易撮合系統爲主,如今生態逐步擴展到數據基礎設施、應用層產品與跨鏈服務,崗位需求也從單一的技術崗位向跨職能復合型崗位轉移。企業對既懂技術又了解金融與市場的綜合型人才需求顯著上升,尤其是在 RWA 與 AI 結合領域。

4.2 交易所賽道

交易所是整個加密行業的基礎設施與流動核心。以 Gate、Binance、與 Coinbase 爲代表的中心化交易所(CEX),與 Uniswap、dYdX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共同構建了全球資產流通網路。交易所崗位結構的特點是職能覆蓋廣泛,從系統研發、撮合引擎、安全防護到合規運營、品牌營銷與客戶支持,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團隊體系。

根據 Web3 Career 數據,交易所崗位中技術研發佔比約 42%,產品與設計 13%,市場與運營 14%,商務與金融 10%,合規與風控 12%,客服支持約 9%。這種結構反映出交易不僅是技術公司,也是金融服務平台。2025 年,東南亞與中東成爲交易所擴張的重點地區,導致了多語種、本地化運營與合規崗位需求迅速增長。

4.3 公鏈與基礎設施賽道

公鏈與基礎設施是 Web3 的底層支撐,也是研發密度最高的領域。以 Ethereum、Solana、BNB Chain、Polygon、EigenLayer 爲代表的項目,聚焦於可擴展性、安全性與模塊化架構。崗位主要集中在協議開發、加密算法、ZKP(零知識證明)、共識機制與節點運營等方向。根據 Gate 研究院統計,公鏈崗位中超過 55% 屬於核心研發,研究與算法類崗位佔比 8%,其餘則分布在開發者關係、生態運營與技術支持等方向。

公鏈的生態化趨勢帶動了開發者關係(DevRel)與社區生態崗位的興起。隨着 L2 網路與跨鏈協議的成熟,生態建設已成爲公鏈競爭的關鍵。各大公鏈通過開發者基金、黑客松與技術教育項目吸引工程師加入生態,帶動了大量圍繞文檔撰寫、SDK 支持與社區技術答疑的崗位增長。此外,零知識技術與模塊化設計成爲薪資最高的方向之一,相關工程師的年薪普遍超過 18 萬美元。

4.4 DeFi 協議與衍生品

去中心化金融(DeFi)依然是區塊鏈應用中最具創新性與復雜度的領域。根據 DefiLlama 數據,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 DeFi 總鎖倉量(TVL)已突破 2,100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 24%。Aave、Lido、Curve、Uniswap 與 MakerDAO 等協議持續在流動性與收益產品創新上發力。對應的就業需求集中在智能合約開發、經濟模型設計、協議安全與市場運營四個方向。

DeFi 的崗位特徵具有顯著的跨界屬性。工程師不僅需要掌握 Solidity 編程與合約審計,還需理解金融風險建模、流動性設計與收益分配邏輯。安全審計與合規崗位增長尤爲明顯,2024 至 2025 年間增長率超過 50%。隨着各國監管加強,合規專員、風險控制顧問與鏈上數據分析師成爲 DeFi 項目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趨勢反映出 DeFi 正在從以技術創新爲導向的“實驗性金融”,逐步過渡到受監管框架與機構力量推動的“制度化金融”階段。

4.5 RWA

RWA 是 2025 年最具增長潛力的賽道之一。其核心目標是將傳統資產(如債券、房地產、商品或基金份額)以代幣化形式在區塊鏈上發行與流通。根據 Gate 研究院與 DefiLlama 聯合數據,2025 年上半年全球 RWA 市值超過 6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180%。主要代表項目包括 Ondo Finance、Backed Finance、Chainlink 與 Maple Finance。

RWA 崗位的結構特點在於金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傳統金融背景人才加速流入該領域,尤其是具備結構化產品、資產管理與合規經驗的從業者。技術崗位主要集中在資產上鏈、智能合約設計與跨鏈驗證;而非技術崗位則以金融分析、法律合規與市場拓展爲主。隨着監管明確與機構入場,RWA 行業的職業化與標準化程度正在顯著提高,成爲吸納傳統金融人才進入加密行業的重要通道。

4.6 AI + Crypto 賽道

AI 與區塊鏈的結合孕育出全新的就業生態。Bittensor、Ritual、Fetch.ai 與 0G 等項目推動了去中心化算力網路與模型激勵機制的形成。根據 Web3Career 數據,該賽道崗位結構中 AI/ML 研發佔比 30%,區塊鏈協議工程 25%,數據與安全工程 15%,產品與生態增長 20%,合規與運營支持 10%。

這一領域的核心趨勢是“算力商品化”“數據資產化”與“智能體經濟化”。AI 工程師與區塊鏈開發者的角色逐漸融合,形成“AI-鏈上工程師”的新型職業形態。隨着大模型訓練資源的去中心化分配與代幣激勵機制的成熟,該領域的人才需求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翻倍增長。

薪資水平與員工激勵

5.1 全球薪資概況

2025 年加密行業的薪資水平整體較上年提高約 18%。區塊鏈開發、安全審計與協議工程崗位依然是高薪核心,其中頂尖工程師的年薪已突破 20 萬美元。根據 Gate 研究院薪酬指數,工程師與合規顧問的薪資增長幅度最大,而市場與運營類崗位保持穩健增長。合規與法律崗位的平均薪資同比增長 23%,成爲非技術崗位中薪資最高的類別。

5.2 地區薪酬差異

從地區維度看,北美仍是全球薪資最高的市場,平均年薪在 12 至 25 萬美元區間;歐洲地區重視研究與合規崗位,薪資水平略低約 15%;亞洲地區增速最快,新加坡與香港的薪資水平已接近歐洲,越南、印度與韓國的崗位數量增長最爲顯著;東歐與拉美雖然整體薪資較低,但遠程崗位增長率居全球首位。整體來看,加密行業正在形成一個多極分布的全球薪酬網路

5.3 激勵與組織機制

加密行業的薪酬體系具有明顯的“混合激勵”特徵。除基礎工資外,代幣期權(Token Incentive)已成爲超過 70% 項目的標配,員工可通過項目代幣獲得長期收益。此外,DAO 生態普遍採用基於貢獻度的獎勵機制,遠程與彈性辦公也構成重要吸引力。對於高層管理與核心開發者,績效分紅與項目分潤逐漸常態化,使整體激勵更靈活多元。

相較於傳統互聯網與金融業,加密行業的薪資波動更大,但總包價值(Total Package)潛在上限高出 30–50%。加密公司通常組織扁平、決策快速,重視個人產出與社區貢獻。雖然短期波動性高,但靈活的遠程辦公文化、跨國團隊協作與代幣激勵,使其在吸引年輕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以說,加密就業正以“高風險 + 高回報 + 高自由度”的組合,重新定義數字時代的職業價值。

市場供給與人才培養

6.1 人才供需失衡

雖然加密行業的崗位數量快速增長,但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依然突出。根據 Coinhub 研究院數據,過去兩年年中,非技術崗位數量持續上升,2024 年中期一度超過開發崗位的兩倍。然而,每個非技術崗位的平均申請人數僅約 80–120 人,遠低於開發崗位的 200–400 人。這意味着盡管市場出現了大量非技術職位(如市場、產品、社區管理等),但高端技術人才仍是稀缺資源,競爭更爲激烈。

6.2 地域供給格局

北美依舊是全球加密從業者最集中的區域,佔比 38%;亞洲的增長最爲迅速,從 2021 年的 19% 上升到 2025 年的 32%,成爲全球加密教育與創業的熱土。歐洲在研究與合規領域保持領先,而拉美與非洲則依靠遠程協作與 DAO 組織參與全球市場。特別是在拉美地區,Web3 初創公司數量同比增長 64%,成爲全球遠程開發者的重要輸出地。

6.3 教育與培訓體系

全球範圍內的區塊鏈教育體系正逐步完善。到 2025 年,已有超過 250 所高校開設區塊鏈與加密經濟課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與康奈爾大學等頂尖學府。在線教育平台如 Gate Learn、Binance Academy 與 Coursera 吸引了超過 400 萬註冊學習者,推動了教育資源的普及化。與此同時,各大公鏈項目紛紛推出開發者獎學金與訓練營計劃,例如 Polygon、Optimism 與 LayerZero 等,以生態基金形式激勵開發者成長。這種“學術+生態共育”的模式爲行業持續提供新鮮血液。

未來展望

2025 年至 2030 年,加密就業市場將從高速擴張邁向結構性重構。AI 與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帶來新的人才需求,AI × Crypto 領域成爲新增長點,既懂機器學習又掌握代幣經濟機制的復合型工程師將最受追捧。與此同時,RWA(現實資產代幣化)推動行業金融化,催生大量金融工程、合規與法律崗位,新加坡、香港和瑞士等地將繼續成爲合規與機構化中心。

公鏈與基礎設施競爭重心轉向安全性與可用性,安全審計、ZK 工程、平台開發與 DevRel 崗位將持續增長。交易所和經紀業務則趨向合規化與本地化,帶動區域化合規與風控人才需求上升。整體就業結構將從“技術單極”演變爲“技術 + 合規 + 運營”並行,遠程與去中心化組織成爲主流工作方式。

薪資方面,行業波動趨緩但總包競爭力仍高,代幣與績效激勵的長期價值佔比提升。鏈上憑證與可驗證履歷將逐步取代傳統簡歷,人才評價更關注實際貢獻。北美仍領跑高薪市場,亞洲保持增長勢頭,歐洲在合規與研究領域穩步前進,拉美與東歐則憑藉遠程工程能力持續擴張。

總體來看,加密行業正進入以理性增長、跨學科能力與全球協作爲特徵的新週期,人才結構的進化將成爲這一輪週期最具決定性的變量。

參考文獻

<br> Gate 研究院是一個全面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研究平台,爲讀者提供深度內容,包括技術分析、熱點洞察、市場回顧、行業研究、趨勢預測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免責聲明 加密貨幣市場投資涉及高風險,建議用戶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進行獨立研究並充分了解所購買資產和產品的性質。 Gate 不對此類投資決策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