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情震蕩,不少朋友又開始坐不住了——漲了就急着追,跌了就慌着割,結果本金越做越少。想在這個市場活下去,光盯盤面沒用,得學會看懂那些真正影響大勢的人。比如联准会主席鲍尔,他的每個決策背後,都藏着一套清晰的邏輯鏈條。
今天聊個關鍵點:爲什麼鲍尔把就業數據看得比什麼都重?搞明白這個,你就能理解很多市場波動的根源。
回看2022年那輪加息週期,時間節點其實很微妙。疫情後爲了救經濟,联准会開啓了史無前例的放水模式——零利率配合無限量QE,錢像自來水一樣往外湧。到2021年中後期,通脹信號已經很明顯了,工資和物價輪番漲,按教科書邏輯早該收緊政策。
但鲍尔硬是撐到2022年5月才正式啓動加息。原因很簡單:他擔心過早收緊會砸了就業市場。你想啊,經濟剛從疫情裏爬出來,企業招聘剛有起色,這時候突然提高借貸成本,很多公司可能直接縮編裁員。對於決策層來說,讓老百姓端穩飯碗,比短期的物價波動更重要。
可這麼一拖,副作用就來了。通脹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現在雖然回落到2.9%附近,但距離2%的目標還有段距離。這就像燒水燒過頭了再想降溫,需要付出更多代價。當初爲了保就業留的餘地,現在都變成了壓通脹的阻力。
所以你看,市場走勢背後從來不是隨機的,政策制定者永遠在多個目標之間做平衡。搞懂這些遊戲規則,比天天研究K線圖有用得多。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