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美元兑台币狂贬 1.15%!央行与美达成协议,《经济学人》警告金融危机
台湾中央银行宣布已与美国财政部就汇率政策达成共识,美元兑台币汇率从 31.118 狂贬 1.15% 后反弹,11 月 17 日报 31.17。央行承诺自 12 月底起,外汇干预资讯揭露频率从半年改为每季公布一次,以提升政策透明度。英国《经济学人》专栏警告,台湾长期庞大的经常性顺差与被低估的汇率,已严重扭曲台湾经济结构。
央行与美达成汇率协议三大承诺
台湾中央银行特别澄清,美国财政部在磋商过程中「从未要求新台币升值」。并重申三项核心原则:不操纵汇率以图竞争优势或扭曲国际收支;干预应限于处理汇率的「过度波动」或「失序变动」;外汇干预应双向进行,避免单边升值或贬值操作。
央行强调,本次台美联合声明内容,系由央行与美国财政部单独进行多次磋商,并达成共识。央行并非行政院台美经贸工作小组成员,亦未参与我方行政团队和美国贸易代表署及美国商务部针对对等关税的磋商谈判,本次联合声明与台美对等关税谈判无涉。这个澄清试图将汇率议题与贸易谈判切割,减少外界对「美国施压升值」的解读。
然而,时机的巧合仍然引发市场联想。台美汇率协议的公布正值经济学人发表批评文章的同一天,而美国对台湾贸易逆差的关注已持续多年。虽然央行声称美方未要求升值,但承诺提高透明度和采取双向干预,实质上限制了央行未来压低新台币的空间。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美元兑台币在协议公布后单日贬值 1.15%,创下近期最大单日波动。
台美汇率协议三大核心内容
不操纵汇率:承诺不操纵汇率以图竞争优势或扭曲国际收支
双向干预:外汇干预应双向进行,避免单边压低新台币
提高透明度:自 12 月底起改为每季公布外汇干预金额
长期以来,在美国财政部公布半年度汇率报告前,央行与该部会举行 1 至 2 次例行性会议,并就总体经济及汇率政策等议题交换意见。本次联合声明系延续双方长期沟通之原则,与央行现行汇率政策之实务操作一致。这个表述试图淡化协议的重要性,将其框架为例行沟通的结果。
《经济学人》揭新台币低估的三大后果
《经济学人》文章指出,台湾央行多年维持新台币偏低,以强化出口竞争力。依《经济学人》的 GDP 调整版 Big Mac Index,新台币对美元被低估幅度高达 55%,为全球之最。AI 需求推升出口后,这些经济失衡更急遽扩大。2025 年 10 月台湾商品贸易顺差,年化后达 GDP 的 31%,创历史新高、是疫情前的四倍。
《经济学人》指出三大后果。首先是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利好出口业的结果是低购买力转嫁至消费者,台湾人太会存钱、太少消费。自 1998 年以来,民间消费占 GDP 比重大幅下滑 20 个百分点。《经济学人》认为,这种政策本意是让台湾变富,但如今反而剥夺了普通人的成果。
其次是房价飙涨,央行多年透过印新台币购买外汇,使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利率偏低,加速推升房价。1998 年至今,台湾房价已暴增四倍。第三是金融系统被迫押注美元资产,为消化经常性顺差,官方默许台湾寿险业大量投入境外投资:寿险资金对外投资规模近 1 兆美元,绝大多数为美国公债。但这造成严重的货币错配,寿险公司的负债是新台币计价,但资产多为美元计价,一旦新台币快速升值或美元急贬,资产负债就可能瞬间失衡,甚至引发寿险业危机。
《经济学人》警告两大风险正在逼近:美元若续贬,台湾寿险恐成系统性风险;美国贸易压力可能逼台湾升值。经济学人更指出,台湾不像日韩中,都已与川普政府签订贸易协议,风险更大。今年 5 月,在市场担忧美台紧张时,新台币曾瞬间升值 9%。
央行改革受阻的政治经济因素
《经济学人》点名两大因素导致央行不愿改革货币政策。首先是出口制造业的政治压力,顶尖科技业能承受升值,但大量依靠薄利出口的小型制造业将受重创,这些企业雇用约制造业劳工的 70%,使政府不敢轻易改革。报导估算:新台币升值 20% 虽将使台积电营运利润率下滑约 8 个百分点,但仍高于 Alphabet 或 Apple。
其次是央行权力异常庞大,货币政策带来的巨额外汇收益,使央行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央行盈余挹注占政府收入的 6%,远高于先进国家 0.4% 的平均值。这也让央行在政治上握有高度影响力。这个观察揭示了台湾货币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央行不仅是技术性的货币管理机构,更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政治权力的中心。
然而,Chenglap 文章笔记认为《经济学人》实质是在倡议新台币升值,但论述刻意片面。他指出,文章将「低汇率等于对消费者课税」描述为重大问题,却忽略币值升值同样会对生产者课税,并只强调台湾是进口型经济,却回避台湾同时高度依赖出口的事实。他亦以 2020 至 2025 年全球房价普涨为例,反驳《经济学人》将房价高涨归因于汇率低估,指出台湾房价涨幅与世界平均相近,甚至低于部分国家。
Chenglap 也认为,《经济学人》承认台湾有 70% 制造业就业依赖薄利传产,却仍主张升值,意味着必须牺牲传产。若支持升值者同时批评台湾只有科技业赚钱、传产苦哈哈,便是自我矛盾。他更质疑文中指「保险业风险」与「避免川普关税」是升值理由,批其论调更像情绪动员而非严谨分析。